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 4亿元。
热区所于1987年筹建,至今32年来主要对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干热地区现代草业技术、干热区农作物新品种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土流失监测和治理
育苗创新助力特色农业发展
“基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对农产品进行研究创新。”元谋蔬菜发展早,对于菜苗需求量大,但育苗季节正值高温、暴雨天气,而蔬菜育苗又以土床育苗为主,育苗困难,成苗率低,苗期容易徒长,幼苗质量差。“对此,所里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学习考察,发现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蔬菜种苗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工厂化育苗。这种育苗方式能够大规模的进行种苗生产,并且最大限度的节约用种量,育苗期间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幼苗整齐、健壮,根系完好无损,定植成活率高,无缓苗期。我们回来后,通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分别筛选了适合元谋高温期使用的育苗方式和基质配方,并开始在黄瓜、番茄、辣椒等作物上推广使用。幼苗培育成功后都将分发给当地农民栽种,因为这里的气候温暖,冬天栽种,年后这些蔬菜就可以上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工厂化育苗研究人员说道。目前,元谋县拥有规模较大的育苗厂13个,其中,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元谋热坝蔬菜种植合作社等企业均建有规模化的苗场,年供苗约2亿株,有效促进了元谋蔬菜标准化生产。
结合当地气候特征,热区所还先后从印度乌坦、非洲马里等地及国内引进辣木,将引进的辣木种源与元谋干热河谷的典型气候类型相结合,根据市场和生产要求,制定不同栽培模式,目前已经实现辣木+玉米、辣木+蔬菜、辣木+牧草等间套作种植模式,有力的增加了土地产值,提高了经济效益。且已集成了1套干热生态区辣木规范种植技术,包括辣木种苗快繁、辣木嫁接改良等技术。
成果推广撑起热区果蔬大产业
“把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服务当地农业,致惠于农民。” 为了夯实农业基础,热区所从台湾引进圣女小番茄、金珠、龙女等小番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当时试验种植成功后就在当地进行推广种植,成熟上市平均单价高达5元/公斤,平均亩产值上万元,当年种植面积不到50亩,第二年就发展到1500多亩,目前,生产的品种主要有冬红、夏红宝、改良瑞其、八喜等近20个品种,市场稳定,每年的种植面积也稳定在8000-10000亩,部分农民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热区所副书记周树云说。热区所先后培训农村技术能手150人,培训农民50000多人,数据显示 ,在2011年至2018年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预估农产品累计增产78万吨,实现经济社会新增产值11. 4亿元。
在实现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热区所从台湾引进青枣进行改良栽种。目前,青枣园正直开花季节,研究人员说:“为了对抗果实蝇、红蜘蛛等虫害,热区所研究后呼吁村民进行物理防治,村民都在果园里统一挂上了粘虫板,这样有效减少了虫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青枣的产量。”在青枣树外围还套种着芒果树。研究人员说:“这样两种水果套种的方式,能最大发挥地理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热区所到现在共收集保存各种水果种质资源110份,良种技术推广5万余亩,并申请获得了元谋水果绿色食品认证。
初心不改 绿色发展再出发
“热区所从建所时的‘三棵树’发展至今,32年的风雨兼程,在1200亩满目疮痍、沟壑纵横的荒山坡开辟出了一抹新绿。”热区所副书记周树云说:“我们研究员跟农民一样,都是要下地干活的,包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也是要扛着锄头到果园里干活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亲自动手才能发现研究中出现的不足。”经多年研究,热区所利用隔坡水平均沟、竹节沟汇水等技术进行植被恢复,可以看到在干热河谷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已经生存下来一批作物,并且这些作物有效的减缓了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在植被得到恢复治理后,经研究,充分利用干热河谷光热特点做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2-5月干旱季少种,在冬季,雨季来临发展热区特色物种种植优势,种植反季植物,提高产值。
基于干热河谷的特殊生态环境条件,特色水果和蔬菜在上市时间上与其他地方具有很大的季节差异,基于这一特点,热区所还将继续探索庄园经济,生态旅游在元谋的发展,通过种植、养殖、餐饮一体化的模式,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增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