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海丰水产科技集团创建于2003年1月,15年来专注于“一条鱼事业”,一路创新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有6家子公司的水产科技集团。2017年总产值、销售额和出口创汇额达11.46亿元,跃居全国同行第3位,产品远销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渔业规模最大的外向型企业。作为“科技入滇”典型企业,9月28日,部分中央驻滇及省内媒体对其进行了采访。
“回顾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科技政策、科技项目的引领和支撑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访中,云南新海丰水产科技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潘镜对科技入滇深有感触。
成果介绍
“企业建立之初,公司没有养殖技术,主要靠收集农民捕捞的野生鱼类,经过简单的保鲜或者加工处理,就拿到外地去销售。”潘镜说:“那时候,高原渔业养殖技术是制约我们发展的第一‘瓶颈’。”在云南省科技厅帮助下,公司与上海水产研究所建设了合作关系,开始搞“高原渔业养殖关键技术攻关”。2009年,“高原渔业养殖关键技术攻关”列入省院省校合作的重大项目,企业通过与上海水产研究所联合攻关,云南高原养殖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并为云南标准化养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迅速形成了云南高原渔业大面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公司依托云南省适宜养殖的万亩大水面库区以及全省北回归线以南近1650座Ⅰ和Ⅱ型水库及坝塘、池塘的养殖资源优势,按照国内外市场订单,与养殖户签订养殖合同,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渔户)的分散养殖、计划收购、技术指导,合作共赢模式,至2017年集团与各级政府和渔户签订的渔业养殖水面规模已达175万亩,养殖规模年增幅达到35%以上,占全省养殖水面总面积220万亩的80%。
成果展示
“早在2012年以前,我们从全鱼到成品鱼肉的利用率只有40%,60%的‘鱼下水’被当成垃圾丢掉了。”潘镜说。为解决渔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落后的问题,集团与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食品研究所开展渔业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合作。2012年,云南省科技厅又将“渔业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再次列入省院省校合作计划项目,合作期间,得到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食品研究所的技术支持,集团分别在三个加工区完成了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生产线的建设。
深入的科技合作,为新海丰提供了养殖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支撑,短短5年,新海丰完成了整条鱼产业链建设和企业产品的转型升级,形成了集种苗、饲料、养殖、检验检测、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实现了一条鱼进厂,12个系列产品出厂。
成果展示
“胶原多肽制备及脱苦关键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潘镜说,过去被丢掉的罗非鱼鱼皮鱼鳞,经过精深加工,制成了鱼胶原多肽。2017年获得了政府监管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线生产能力为日处理加工新鲜鱼皮鱼鳞2吨,当年生产销售胶原蛋白肽粉207吨,销售收入4124万元。公司还完成了产品企业标准和生产操作规范的制定,鱼胶原蛋白肽系列产品的研发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此外,鱼糜制品和微胶囊鱼油也通过了项目中试研究,罗非鱼碎肉加工成鱼糜制品的技术基本成熟,利用该技术对现有场地改造升级,实现了小规模生产,并通过集团内贸部进行市场推广,前景看好。
记者采访
在近年来的科技入滇活动中,云南新海丰水产科技集团分别与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西南大学王德寿教授合作建立了麦康森院士工作站、王德寿专家工作站,以及建立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罗永康专家基层工作站,接下来,将继续开展高效环保罗非鱼系列配合饲料、YY鱼进行性别选育、新型鱼蛋白(肽)产品等方面的研究。支撑起巨菌草种植—鱼饲料加工—生态鱼塘建设—优质原生鱼种繁育—生态化养殖—鱼产品精深加工—国际国内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新旗下水产品企业均通过了输美水产品BAP认证和欧盟BRC国际体系认证。这项“一条鱼事业”,正在科技精准扶贫、高原特色农业,打造“三张牌”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