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我省古生物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来源:云南省科技厅     2018-12-04 00:00:00     【字体: 】    

2018年,依托云南大学建设的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古生物学研究获得重要进展。分别于2月1日和6月13日,在《Nature》及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

2018年2月1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团队完成的题为“中国寒武纪早期抚仙湖虫类揭示真节肢动物颚基原节的起源”(Early Cambrian fuxianhuiids from China reveal origin of the gnathobasic protopodite in euarthropods)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了节肢动物系统演化中基节发生实质性变革的最早化石记录。本研究依据抚仙湖虫类罕见的腹面附肢细节,首次提供了已知最古老原节特化的直接证据,否决了对该类化石长期存在的误传误导。研究表明:抚仙湖虫类附肢基节已特化,如同一些地质时代更晚的化石以及现生节肢动物类群,其头部附肢发育有分异的颚基原节(gnathobasic protopodites);带刺的基节构成腹面中轴食物沟;连同口板组成一原始的取食口器。本发现揭示了真节肢动物干群类群形态变异、颚基原节的深时起源,为探索节肢动物早期分异与演化做出突破性贡献。

昆明寒武系第3阶抚仙湖虫类

两类抚仙湖虫形态构造复原图

2018年6月13日,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美古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研究长文(Article),报道了一件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混元兽。混元兽是真兽类(胎盘类及其祖先)的早期类型,同时发育有真兽类和后兽类(有袋类及其祖先)的混合特征。研究发现,以前报道的中国袋兽与混元兽同属一支,均为早期真兽类,而并非有袋类的祖先。有袋类起源于亚洲的结论有待进一步商榷。这一研究结果科学意义重大,中国袋兽属于真兽类的新结论,表明亚洲可能不是有袋类的起源中心。目前,已知有袋类最早的化石记录为发现于北美1.1亿年前的三角齿兽。另外,混元兽还首次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动物完整的舌骨器。这一发现会为生物学与医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周氏混元兽 Ambolestes zhoui, STM33-5)的正型标本

周氏混元兽(Ambolestes zhoui, STM33-5)的复原图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