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一个创新团队和他们培育的一头牛、一棵草——“创新芯语,星光灿烂”(之八)
来源:云南省科技厅     2019-05-28 17:22:08     【字体: 】    

荣获201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团队类一等奖的云南省草地畜牧业创新团队,30多年中承担了国家及省150多项科研项目,针对我国缺乏适应热带亚热带的优良肉牛和牧草品种、草畜生产力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创新培育出“云岭牛”肉牛新品种和选育登记16个牧草品种,大大提高了我国南方草畜生产力水平。

这个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是云南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必志博士。1985年,年轻的黄必志来到成立不久的“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之后的30多年中,专注于“一头牛一棵草”的培育工作。期间,云南的肉牛、牧草科研平台开始崛起和不断壮大,2008年,中心更名为现在的名称并入选为云南省“草地畜牧业研究创新团队”。团队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为基础、各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研发平台为支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动力,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现已成长为全国研究方向最专一,单项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最齐全、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巨大、以博硕士高学历为主且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省级创新团队。团队现有研究人员36人,其中正高11人,副高11人,中级5人;博士3人,硕士22人,31%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出国培训、学历提升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经历,形成了带头人-学科组长-学科骨干三级组织结构并建立起配套规范的管理制度。现有“云岭学者”1人,“云岭产业领军人才”2人,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含后备人才)3人,省科技创新人才(含培养对象)4人,1人获国贴,3人获省突,4人获省贴,柔性引进高端人才2人。团队带头人获“全国畜牧行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团队与美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英国、比利时等国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深度合作关系,成为一支在肉牛及牧草领域内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朝气与活力、创新力强的人才团队。

团队利用本地黄牛种质资源,针对本地黄牛产肉性能低、个头小、生长慢等缺点,引进国外品种与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寻找并确定了适合的品种,创建了我国三元杂交肉牛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适合热带亚热带气候的优良肉牛新品种“云岭牛”。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三元杂交育成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也是南方第一个、建国以来的第四个肉牛培育品种,解决了我国南方肉牛发展关键品种问题。 2014年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2016年云岭牛被农业部指定为“十三五”我国南方肉牛主推品种(农办科[2016]4号),被云南省农业厅列为云南省主导品种(云农科[2015]7号),指定为云南省“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并发布了《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云岭牛产业发展规划》(云农牧[2016]61号)。2017年云岭牛核心育种场被农业部列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农办牧[2017]57号),同年10月,云岭牛核心育种场(小哨示范牧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现已建立了10个省级云岭牛核心扩繁场,每年为社会提供2000头种牛和100万剂冻精,从品种层面解决了我国热带亚热带肉牛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云南和我国南方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种源支撑。成果“云岭牛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形成专利41件(获授权7件),发表论文178篇,出版专著1部。4位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如此评价:“云岭牛是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元杂交育成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具有耐热抗蜱、耐粗饲、生长速度快、早熟、繁殖性能强、产肉性能高、肉质好等优良特性,从品种层面解决了我国热带亚热带肉牛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云岭牛”的体重是本地黄牛的两倍多,饲养周期比本地黄牛短,美国肉类协会专家对认为“云岭牛生肉色泽橘红、脂肪乳白、肉质细密、脂肪沉积极丰富、肉质细致坚挺,已到达美国最优级牛肉质量水平,熟肉达到美国最优级牛排品位水平”;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专家认为“云岭牛生肉已达到国内高档宾馆饭店日韩烹调最优级雪花牛肉质量水平,煎烤牛排达到日韩式极品牛排品位水平”。作为热带亚热带肉牛新品种,其优良特性对促进云南省乃至我国南方肉牛产业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有望成为我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肉牛品种,提升我国肉牛产业影响力及国际竞争力。

为了给优良牛种提供优质牧草,团队还对本地牧草进行改良,提升其营养价值及产量。建立了云南当家牧草鸭茅优异种质创新与评价体系和成熟、简洁、实用的鸭茅常规杂交育种技术方案,创制鸭茅优异种质300余份,选育鸭茅新品系8个,确保创新团队在鸭茅种质创新与杂交育种利用领域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云南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鸭茅新品种提供了完善的选育方法和丰富的育种中间材料。在乡土草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方面,收集保存云南重要乡土牧草资源1500余份,通过国审牧草品种登记16个,通过省级鉴定成果3项。在草地建设方面,围绕云南省各个气候不同土壤类型从牧草品种鉴定、植物营养、草场生态平衡、牧草生育特性、饲草生产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在不同气候类型条件下,建植和维护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的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建立了牧草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草产品开发技术体系,为云南省牲畜饲草供应和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云南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50万公顷。

团队带头人及成员长期从事肉牛选育及配套技术体系的示范与应用,构建了云南省肉牛和牧草2个产业技术体系及肉牛研究中心平台,代表了南方草-畜有机结合的新典范、新队伍,可持续发展与服务能力极强,能够为牛-草有机耦合的高原特色畜牧业的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为我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肉牛业的腾飞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做出新的贡献。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