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番兴明:我们都是追着时间、追着光的人
来源:宣教中心     2020-07-22 15:28:21     【字体: 】    

“我出生在边远地区,从小见证了艰苦生活,我那会喜欢科学故事,尤其是关于科学家的传记,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在科学读物中读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这句话深深地影响着我。”

番兴明——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30多年,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玉米品质改良、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成功解决了玉米生产上面临的系列重大技术难题。

“哪里有热量,哪里有阳光,我们就往哪里走”。

在微信的朋友圈里面番兴明叫自己“玉米人”。他曾经说过:“要为玉米的育种鞠躬尽瘁。”谈起玉米种植研究,番兴明调侃道:“我们搞农业研究的,不仅仅要跟时间赛跑,还要跟气候赛跑。”玉米育种研究与气候有必然的关系,因气候、地区的差异,种植玉米的难度也各不一样。想要培育出更优良的玉米品种,就必须到光热资源充足的地方去。“每年我们都在景洪加代繁殖,因为景洪有良好的热量资源、光照资源。为了抓住这些气候上的优势,我们一年四季都在景洪驻扎,在种子材料中选择最好的,选的过程要求一行一行一株一株的去看。往往一天结束,身上衣服基本也就因出汗湿透了。”

番兴明说:“玉米是云南乃至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玉米如果出现了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出现问题。我国主栽的玉米品种从遗传背景上来讲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玉米种质,多样性非常匮乏。全世界有300多个玉米种质,被我们广泛开发利用的不到3个,也就是说广大玉米土地上种植的玉米的遗传基础非常狭窄,一旦品种发生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大规模毁灭性的灾害,对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降低中国的粮食安全风险,他和他的团队一直都将拓宽玉米种质基础,拓展玉米遗传背景作为工作的核心。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为了将更多的境外优质玉米种质引入中国,番兴明走遍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大批玉米种质,并对这些种质加以驯化、改良。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每一个选种的身体力行,番兴明和他的团队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体系,大规模创制抗病优质玉米种质,拓宽了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提出的新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用于热带骨干亲本创制和品种选育,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玉米生产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合作方第一完成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等。

“玉米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培育出高品质的玉米是责任所在”。

“中国人的土地上种着中国人的种,中国人的饭碗里端着中国人的粮,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在优质蛋白、高油、高维A玉米育种方面番兴明取得了重要突破,建立了玉米品质改良分子育种关键技术,提高了玉米的营养价值。“我见过太多贫苦地区的老百姓,玉米是他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部分,老百姓自己吃,养的猪、牛、鸡也吃玉米。尤其是到云南马关县看到当地农村11岁的小孩个头很矮,我意识到目前种植的玉米不足以提供他们长身体所需要的营养,要改善这些地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玉米的营养价值很重要。”提高玉米的营养价值是研究的一部分,要更大程度的帮助老百姓,提高玉米产量也很关键。番兴明说:“许多地方老百姓以种植玉米为主,要提高收入就得提高产量,减少、预防玉米病虫害。”基于这些,番兴明和他的团队建立了玉米多抗育种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玉米生产上面临的灰斑病大面积爆发等技术难题。自2009年以来,其选育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培育的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累计推广应用1.14亿亩,新增产值137.5亿元,为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粮食安全、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番兴明以第一完成人成功选育出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30多个,其中,“云甜玉一号”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云瑞1号”通过云南、贵州审定和广西认定,“云瑞7号”通过云南审定和广西认定,“云瑞8号”、“云瑞88”、“云瑞999”先后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一批品种产量潜力大,创下了一系列过吨粮高产纪录。

“搞科研就要吃得住苦、忍受得住孤独”。

“我1984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很想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当时毕业的时候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云南省农科院,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往往是非常大的,当我第一次踏进农科院的时候,迎接我的是满面尘土飞扬的景象,每次进去工作都必须坐着小马车去。”当时的工作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是难以想象的,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番兴明干了14年。“在这14年中我没有发表过一篇科研论文,也没有取得过一项科研成果,也没有主持过一项科研项目,但也正是这14年的坚守给我带来了机遇。”这14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让他坚持走到了现在。他说:“一开始有很多同学和同事,后来有些就改行了。我们搞科研务必要坚持,才能有成就。”

从刚到农科院的一把尺子、一把秤、一双胶鞋、一张桌子,带着一个初中生和一个高中生搞农业研究,到如今有一个团队,有完善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科研氛围。近40年来,番兴明的研究成果愈加丰硕,主持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40多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和技术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20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国家一级刊物论文30篇,在PNAS上合作发表论文1篇,对指导我国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及其优势群分类、改良利用方法等玉米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他主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多次应邀主持国际会议或做大会主旨报告研发的云瑞10、云瑞151、云瑞559、云瑞668新品种在非洲表现出优异的抗病性、抗旱性和丰产性,显著提升了我国玉米的国际影响力。他带领的热带亚热带玉米团队于2011年首批入选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2012年通过云南省创新团队认定,2015年获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奖”,培养了许多青年接班人。

回首科研之路,番兴明说:“搞研究这条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学无止境,很多东西还有待我们年长一辈和年轻一辈去探索,科研不能止步,我们还将继续追着时间,追着光。”

番兴明在玉米地选种

番兴明带领团队做研究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