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传统家具制造,往往离不开工匠师傅、斧锯刨凿、笔墨卷尺。然而,在天林,“数字”瞬间跑遍每个工位。一套智能数字化制造系统、一群“触屏”操作的年轻人,就能有序、标准、快捷地完成生产订单。
“30类38件不同的家具、家装及办公用品,天林新型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生产25天就能完成,而传统制作方式需要120天。”天林实业总经理何涛介绍道。2020年,天林实业研发出新型工厂智能数字化制造系统,建成了国内首家实木产品数字化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2020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参加“国赛”。
用数赋能 智能助跑
天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林实业)是云南传统实木家具制造企业之一,于2003年创立。2018年,公司在发展15年后遇到库存积压、工艺标准混乱、排单计划模糊、成本无法核算等突出问题。
“系统应用后,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的原材料浪费,生产效率低,生产工艺不规范等问题迎刃而解。”何涛说。
何涛口中的系统便是天林实业联合深圳传世基业团队,雪浪云团队及云栖团队共同研发出的智能工厂管控平台系统(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 APS)。该系统可实现下单、订单审核、算料排料、揉单、派单等环节智能化,全面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周期可视化、生产数据智能化、生产工艺标准化、生产需求可预测。
何涛介绍,该系统可智能计算原料开料方式,在满足生产物料要求的情况下,最大化提高原料利用率。通过云计算智能算法,原料利用率提高至 95%,大大减少原料浪费。
此外,订单生成后,系统可自动计算订单生产周期及各个环节时间, 并实时记录物料流转位置及备料进度,准确预估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并实时显示备料、机加工、组装、油漆等各个环节完成情况,及时掌握生产进度。
在推动智能工厂管控平台系统应用的同时,天林实业还引进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完成家具设计工作。建设以数字智能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
“对传统木匠过于依赖是传统实木加工的一大问题”何涛说。
2018年,天林实业厂里有200多名员工,50多名工匠师傅,如今企业有员工100多人,大部分是年轻人。
年轻“鲁班”的炼成之路并不顺利。年轻人对系统熟悉快,有想法,但传统家具榫卯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部件榫卯的设计远比外形复杂。“系统开始落地阶段,大家几乎天天住在车间吃在车间,可做出来的家具只有四条腿能用,甚至4条腿安不上。年轻设计师不断修改数据,直到做出达到要求的产品。每个人的成长背后都有一堆没有做成功的木材。”天林实业副董事长冯明明说。
目前天林实业已推出“滇弘”“云梦”“问山”等不同系列产品,涵盖明清仿古、古典及新中式等多种风格。这些产品通过创意设计、软件建模、三维呈现效果,并按照“精细设计”“精准定位”要求设置部件长宽厚度,榫卯结构,开榫方向,具体用料,木材长度宽度等数据。软件自动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形成数据包,数据包传入系统后,车间电子屏幕便会显示木料加工长度厚度及开榫方向,榫头等具体加工方式,车间员工按图标操作加工。
机器做形 人工传神
我国传统家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数字化生产下,传统家具不能失了“神韵”。
“除去年轻设计师,厂里还有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但他们已经不是传统的木匠了。”何涛说。
陈发扬就是厂里为数不多的木工师傅之一,已经从事家具制造30多年,曾是车间木匠,在车间工作近9年,如今陈发扬的工具不再是斧头凿子,换成了鼠标和电脑。除自己绘图设计外,陈发扬还要对产品所选木材、整体结构、连接榫卯类型及外观进行把关。
雕花、镂空等工序是赋予产品“神韵”的重要步骤。目前,天林实业产品由机器做形,人工精琢传“神”。
如今,天林实业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资金周转提高2-4倍,产品库存减少 50%以上,交货周期缩短至少 40%。
“企业无论是传统批量化生产模式还是标准化生产型,都存在以量取胜,库存压力大的问题。要实现柔性定制化生产,必须使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传统家具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何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