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眼科疾病手术治疗方法添新论 临床应用推广普及国内外
来源:省科技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     2021-10-27 09:12:39     【字体: 】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眼科医院)科研成果“基于技术创新的眼科疾病手术治疗体系构建及国内外临床推广应用”,获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很多手术中的小创新往往会带来大改变。”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胡竹林说,“通过近20年来开展的科学临床分析、手术设计、临床科研观察其疗效,我们在白内障、青光眼、眼眶病、眼表疾病等领域,优化了9项治疗方法,提高了一系列疑难重症的手术质量及临床疗效,带动了眼科临床发展及临床科研平台的建设,推动了学科的大力发展,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临床疗效显著眼科疾病手术治疗体系。”

“一些外国专家都不相信我们能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白内障,直到他们亲自来了我们医院,才接受我们的新方法。”团队负责人胡竹林介绍,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性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一项国际性难题。团队首创使用“I 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 2岁以下婴幼儿白内障技术”,打破了先天性白内障婴幼儿在2岁之后才能做手术的现状,帮助婴幼儿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快速恢复,为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带来“希望之光”。该手术方法被奥比斯全球合作单位用于儿童白内障治疗,也获得英国纳菲尔德健康中心著名小儿眼科专家Geoff  Woodruff等多名专家的高度认可。

在传统白内障手术中,手术精细操作80%由左手完成,通过对多年手术经验的总结,团队提出“左手超声乳化技术”优化手术方案,超乳手柄由右手持握改为左手,在手术中充分发挥右手优势,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缩短白内障手术的学习推广周期。

至于被称为“眼科癌症”、失明率达80%的恶性青光眼,团队原创性地提出虹膜周边前后节沟通术治疗方式,彻底打破了引发恶性青光眼的病理机制,较传统方法减少了术中术后脉络膜上腔出血、内皮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大大降低了失明率。

在中老年人常见眼病——翼状胬肉等方面,团队创新治疗方法,提出“筋膜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分享移植治疗方法”,进一步降低术后复发率,减少了“做了就像割韭菜,割了就发”的担忧。该手术作为眼科医师培训的入门手术,在省内外被普及推广。

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福音,还需要国内外的应用推广。胡竹林团队通过到基层进行手术帮扶,培养相关专业骨干医生,建立10 个基层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在系统的推广体系中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医者仁心。在谈起自己职业生涯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时,胡竹林说,“有一次在州市的防盲医疗服务时,一个5、6岁的小女孩扶着墙摸索着来看病,治愈之后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看得见了,能不能去上学?’深深地触动了我,于是更想进行手术创新。”胡竹林说,希望通过这些技术创新,为更多的患者造福。

据悉,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科学效益。胡竹林团队参与各种政府及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NGO)防盲治盲项目 15 项,共完成免费防盲手术 20.8 万台;发表论文 73 篇(SCI 31 篇,北大核心 42 篇),获国家专利 7 项,出版专著 6 部,科研项目立项 53 项(国自然 8 项、省基金 45 项)。

以上的创新成果亦被落地转化,推动了学科的大力发展。2015年,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临床诊疗能力位居全国第 13 位。面向未来,胡竹林团队仍在进行技术创新。“我们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加之引入先进的国际技术和设备,加速了我们的技术创新。关于未来计划,我们依旧坚守在创新的大路上,希望在相应疑难复杂疾病的手术诊治中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临床科研平台建设。”胡竹林说到。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