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都市时报记者:孙文洁
房顶漏水、卫生间漏水、地下车库漏水……不少家庭都遇到过漏水的烦心事,而维修还存在工期长、成本高的问题,给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扰。而昆明晶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活公司”)研发的混凝土自修复材料,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已为不少家庭和企业解决了渗水的问题。
2月17日,记者在晶活公司了解到,在混凝土中掺入自修复材料——“渗不湿”高抗渗自愈材料,当混凝土开裂、有水渗入时,该物质可被迅速激发,重新活化、结晶,从而让混凝土实现“自修复”。该公司“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企业成长组三等奖。
原理:填充在混凝土中遇水激发自修复
晶活公司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造了“渗不湿”混凝土自防护系统,该系统通过增强结构密实度、赋予混凝土自修复功能,从根本上提升混凝土防水、防腐蚀、抗碳化、抗冻融、强度等性能,从而提升混凝土整体服役寿命,减少维护频次。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研发了高抗渗自愈防水涂料、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高抗渗掺合剂、高抗渗堵漏剂、水性渗透结晶防水剂、无机硅防护剂、混凝土养护增强剂、活性液晶修复剂等“渗不湿”系列产品。
该公司总经理王希介绍,“渗不湿”高抗渗自愈材料是一种自主型混凝土自修复材料。该技术充分利用水泥基材的固有特征:高碱性环境、无机活性矿物与水泥基材料的相容性、长期存在的未水化水泥等特点,通过在混凝土(砂浆)中掺入活性外加剂或者在外部涂覆一层含有活性外加剂的涂层。在一定的养护条件下,以水为载体,通过渗透作用,使活性化学物质在混凝土的微孔及毛细孔中传输,填充并催化混凝土中未完全水化的水泥颗粒继续发生水化作用,形成不溶性的晶体,在混凝土内部形成防水、防腐、增强(提升抗压、抗折强度)、抗碳化、抗冻融一体化防护屏障。当混凝土干燥时,该活性化学物质可处于休眠期,长期存在于混凝土内。当混凝土开裂,有水渗入时,该物质可被迅速激发,重新活化、结晶,从而实现自修复。
“利用这样的自修复技术,可以延长1至2倍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使防护结构与混凝土设计同寿命成为现实,同时建筑的综合造价也更低。”王希介绍,对于地下工程新建项目,可以综合节约防水造价的30%-50%,后期防水维护成本降低约70%-90%,节约工期、施工简便、低碳、环保、无毒害等都是该技术的技术优势。
成就:参与地铁等大型项目
据了解,该系列产品已在很多项目上使用。
某大学图书馆地下防水工程项目就使用了“渗不湿”系列材料作为项目主要选材,防水设计等级为1级;
某铁路隧道多段点出现拱顶、侧壁漏筋情况,传统修补方案无法满足隧道设计寿命要求,且拆除重建成本过高,风险过大。经过试验段、第三方检测及专家评审会决议,使用了该公司的产品;
某会堂地下室排练厅因墙面、地面渗漏导致无法使用,传统采用高压注浆方案维护成本高,返修率高,还容易造成进一步的结构破坏。该公司采用高抗渗堵漏剂+高抗渗自愈防水涂料+高抗渗自愈砂浆等多种材料相结合的模式,真正做到了背水面的长期有效维护;
某酒店走廊防水工程,采用高抗渗自愈防水涂料和无机硅防护剂,具有一定的耐水压和抗碳化能力,并兼具疏水,自洁功能。
据介绍,晶活公司的产品已参与新建、维护、防护等各类工程。项目包括新建工程、老旧小区维修、混凝土裂缝治理、混凝土强度提升、混凝土缺陷治理等。并与云南建投、云南云投、轨道运营等单位达成了合作关系。
痛点:缺乏新产品行业标准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没有新产品相应的行业标准”是目前公司面临的痛点。
王希介绍,因为公司产品比较新,做维修不会有影响,但是大型的项目,尤其是基建工程等,最主要的就是标准规范。“我们国家防水行业发展了很多年,标准规范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的防水材料,有大量的参考依据,但是新产品相应的规范、标准不成熟,虽然我们的产品各方面客户都觉得很好,但是用的时候,就会缺乏相应的规范,对我们这样的小公司来说,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希望行业标准能够更加完善,特别是新材料的规范标准。”
“在创新创业的路上,总是会有很多困难。”王希说,“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科技为本,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不断推行绿色、低碳、高效的新材料、新技术,并希望能借云南的东风,将产品推往东南亚地区。”
据悉,晶活公司目前拥有多项混凝土自修复领域专利技术,现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昆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