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昆明日报]他用技术托起云咖产业梦
来源:宣教中心     2022-04-13 14:00:29     【字体: 】    

来源: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通讯员:邹学润施启兴

木棉花开,咖啡果熟,早春二月的潞江坝迎来火红时节。在比顿咖啡庄园,品一缕醇香,听“科技大咖”黄家雄话咖啡风云。他是深耕咖啡科技的“老黄牛”,也是云南省科技特派员。1985年7月,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毕业后,黄家雄进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从此扎根潞江坝,把科技的种子播到保山、普洱、临沧、怒江等适宜种植咖啡的地方。

30年如一日坚持咖啡事业

“保山是中国咖啡产业的‘策源地’。”黄家雄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建起全国首个小粒种咖啡生产出口基地。到70年代末,咖啡种植面积大幅缩减。1980年,全国咖啡工作会在保山召开,保山咖啡产业东山再起。

1985年参加工作后,黄家雄奔忙在潞江坝和周边山坡上,一把锄头、一把剪刀、一个记事本成了主要工具,与“咖农”一起种咖啡、制咖啡、喝咖啡。往后30年里,他结合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摸索出了小粒咖啡标准化生产技术、云南小粒咖啡生产实用技术,并利用这些新技术为咖农传道、授业。

1999年9月,黄家雄被派到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平掌村和芒宽乡勐林村,开展咖啡科技推广服务,用3年时间在两个村子种植了333公顷咖啡。2006年起,黄家雄先后10多次远赴老挝,指导老挝发展咖啡2666公顷。2012年1月,黄家雄到临沧开展咖啡技术推广服务,担任临沧凌丰咖啡公司专家组首席专家,指导临沧发展咖啡13333公顷。

坚持事业不仅需要牺牲很多个人时间,更要有毅力和耐心。黄家雄说,当年和他一起到保山推广咖啡的12名大学生、中专生,先后走了11人,只剩下自己。“因为工作时间不确定,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我都无缘参加一次家长会。”但黄家雄并不寂寞,在他的坚持下,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崛起了一个由十多人组成的咖啡创新团队,由黄家雄担任团队首席专家兼咖啡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黄家雄“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

用科技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模式对产业起着关键作用。对此,黄家雄制定了原料与深加工并重的升级转型之路。以精品豆、烘焙豆和咖啡吧为抓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并创新“咖啡庄园”“咖啡吧”“互联网+”“旅游+”等形式,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在品种改良上,2012年,热经所引进卡杜拉、卡突埃、维拉萨奇等品种种子2000千克,在保山、普洱、临沧、德宏等地推广。在技术上,2013年,黄家雄等几名专家牵头成立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推广精品咖啡理念和生产技术。

依托科学化的路径,保山咖啡产业蒸蒸日上。

潞江镇赧亢村在高黎贡山的半山腰,这里有个“猫王咖啡专业合作社”,出产优质的麝香猫屎咖啡。王秋丽2021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这个小山村,与父亲王文昌一起经营合作社,当起了猫屎咖啡的“传人”。他们在咖啡园里放养了100余只麝香猫,专门生产猫屎咖啡,在山上家里和山下坝子里都开了咖啡吧,生意红红火火。

王秋丽说,过去咖啡难种猫难养,猫屎咖啡几乎成了传说,现在她家里经营着1.3公顷咖啡园和一个麝香猫养殖基地,年产猫屎咖啡豆700多公斤,价格最高时每公斤卖到2900元,除去成本,一年净利润能达四五十万元。“不累,也不操心,每年的种植管理、施肥打药、晾晒烘焙,黄专家都会带一帮人来村里搞培训。销售也简单,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搞定了。”

2012年,咖啡价格跌入谷底,咖啡地撂荒,又没其他产业,新寨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居全镇倒数第一。面对困境,黄家雄咖啡创新团队与新寨村村支书王加维联手开展支部共建,举村投入“精品咖啡产业基地”建设。最终,新寨村成了全国唯一拥有万亩连片咖啡,规模、产量、品质首屈一指的中国咖啡第一村。2018年,新寨村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经济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中示范基地和省农科院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咖啡套种芒果、澳洲坚果866.6公顷。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目前,黄家雄共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0多项,获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3项、云南省主推技术2项,制定标准20多项。专家团队为企业制定了“绿色生态咖啡栽培技术规程”“咖啡化肥减施增效集成技术规程”等一系列企业标准,研发了“咖啡育苗的填料装置”“咖啡自动化栽种装置”等专利技术,提供云南咖啡产业转型升级全链科技支撑。他表示,好咖啡不苦,有幽远的花香,酸爽的果味。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云咖产业会越来越红火。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