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网 作者:袁金桥
“云南省抓实源头创新,在灵长类生物医学、天文学、植物化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等特色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实力进一步巩固,国际影响不断增强。其中,种质资源库野生植物种子数量突破1万种,居全球第2位。”
8月23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创新驱动云南高质量发展专场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勤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动创新型云南建设,全省科技人才队伍持续扩大,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的云南贡献。
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云南区域创新能力从2012年的全国第28位提高到2021年的第21位,提升7位。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现翻两番,从2012年的68.75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45.99亿元,从全国第24位提升到第19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62%提高到2020年的1%,从全国第27位提升到第2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0.43%提升到2020年的0.97%,从全国第28位提升到第18位。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2012年的9.81人年,提高到2020年的21.51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0.89件,提高到2021年的4.02件。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2012年的45.7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6.1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551户、1804.61亿元、2120.06亿元、1287.1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055户、4236.75亿元、6152.26亿元、4878.15亿元,这四个指标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72.96%、134.77%、190.19%、278.99%。
云南省主持完成了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综合获奖情况居西部第4位;有12人获何梁何利奖;1610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3.29%提高到2020年的7.34%。
科技支撑成效显著研发重大新产品1000余个
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10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产品1000余个。
在工业领域,围绕新材料、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现代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全面落实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国内首个稀贵金属材料专用高通量计算平台,实现经济效益24.7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铂族金属再生利用基地。组织实施了一批先进绿色铝材、绿色硅材重大科技项目。水电领域高拱坝、高碾压混凝土坝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安全可控区块链基础平台”在茶叶、金融供应链、跨境贸易等领域应用,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在农业领域,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新阶段,为我省粮食连续增产、经济作物效益提升、山地牧业进入全国畜牧大省提供了有力支撑。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73个,培育国内首个高维A玉米品种,自主选育的“滇禾615”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茶叶、咖啡、坚果等品种选育技术全国先进,花卉新品种数量和种类居全国第1位。培育出云岭牛、宣和猪、云上黑山羊等8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楚粳27号、37号入选国家两个超级稻品种,马铃薯品种“云薯108”刷新西南地区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
在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2800亿元;云南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219.0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41.56亿元,年均增长率12.7%;中药材原料种植(养殖)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89.2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82.78亿元,2021年中药材种植面积900万亩,居全国第1位。2020年,我省疫苗批签发量9465.51万剂,居全国第1位,批签发货值居全国第2位。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全球首个EV71型肠道病毒灭活疫苗、全球第2个/国产首个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相继获批上市;自主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成为国内第5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获批国内紧急使用;合作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成为国内第1个、全球第4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mRNA疫苗产品。
在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有力增进了民生福祉。科技扶贫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全省8502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的全覆盖,“澜沧模式”“会泽模式”成为全省科技扶贫样板。
基础研究成果亮点凸显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
云南省抓实源头创新,在灵长类生物医学、天文学、植物化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等特色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实力进一步巩固,国际影响不断增强。
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发布全国首个生物物种目录。种质资源库野生植物种子数量突破1万种,居全球第2位。建成国内天然产物大数据中心。首次发现寒武纪节肢动物化石中枢神经系统。成功破解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遗传机制。利用体外培养的树鼩精原干细胞获得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首次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胚胎着床后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事件。
创新平台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建成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十年,云南省聚焦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对经济社会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贵金属、特色植物提取等3个云南实验室启动建设;建设了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了115个省重点实验室,12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8个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5个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中国科学院天元数学中心、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等一批“国字号”重大科学研究基地/设施落地云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行。楚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玉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评估,通海国家创新型县建设深入推进。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效明显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462户
云南省省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缴税费总额、净利润、科技经费投入、拥有有效专利及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012年的98.77亿元、94.53亿元、65.23亿元、4774件、1601件,分别增长到2021年的228.86亿元、369.05亿元、235.73亿元、40029件、6233件,增长幅度分别达131.7%、290.4%、261.4%、738.5%、289.3%。
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有5户,10亿元-100亿元的有120户,1亿元-10亿元的有362户,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有力提升。
至2022年7月,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462户,构建了“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梯队引培体系。
推进双创平台建设,现有国家级及省级众创空间156家,实现了对全省16个州(市)的全覆盖;有国家级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成功举办7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
签约项目3000余项科技入滇成为科技开放创新的靓丽“名片”
2012年以来,成功举办了5届科技入滇对接活动,签约项目3000余项,推动了一大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团队入滇落地。
沪滇、京滇、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持续开展,云南省与上海市每两年共同举办一次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通过泛珠三角区域(“9+2”)科技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与粤港澳科技合作对接交流平台。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673个。
科技入滇已成为国家区域创新合作的成功实践。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建立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等3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合作平台。2017年,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施以来,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2723件。
王学勤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云南省将持续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精心筹办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积极策划昆明人才招引专场活动,加大对急需紧缺外籍人才支持力度。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新增科技领军人才40人以上,新增高端外国专家100名以上,新增顶尖团队15个以上,新增创新团队100个以上,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全力完成“十四五”末期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3500户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3000户以上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