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春城晚报 记者:杨质高 实习生:黄月
7月18日,2023年“云岭最美科技人”在昆明揭晓,云南10名科技工作者获选。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曾艳,副省长张治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维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等出席。
据悉,2023年“云岭最美科技人”选树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技协会、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共同主办,由全省各州(市)党委宣传部、科技局、科协,相关科研院所,各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省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按属地推荐,共有162位初步候选人。
经网络投票推荐、两轮专家推荐和主办单位共同审定,最终确定10位2023年“云岭最美科技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戎玉廷、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继电保护工李辉、云南大学研究员胡凤益、宾川县植保植检站推广研究员何建群、第九二〇医院主任医师潘兴华、云南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畜牧师许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东东、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马黎阳。他们立足自身岗位,勇攀科学高峰、促进农技推广、推动群众致富,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活动现场,省科技厅向全省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向入选的“云岭最美科技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最美事迹、弘扬他们的最美精神,在科技道路上奋起直追、加速冲刺,为云南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科技贡献。
2023年“云岭最美科技人”事迹
林隽
林隽长期从事太阳物理研究,是国际太阳物理研究知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首批“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云岭学者”。
他建立了迄今唯一的太阳爆发解析模型——Lin-Forbes模型,该模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耀斑—CME标准模型之一,得到了国际太阳物理界的普遍认可。
他发现了耀斑—CME磁重联电流片的新厚度与新结构,在太阳物理研究中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发展了针对磁场从太阳对流区进入大气层的复杂过程的新算法,实现对磁场从对流区进入大气层引起爆发过程的完整描述。利用Lin-Forbes模型研究方法,与其他天体物理学家一起,构建了磁中子星罕见耀发的理论模型,为天体物理其他领域探讨磁激变现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模式。
此外,他还对云南天文台太阳全日面Hα色球望远镜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为全球太阳全日面24小时Hα联合监测提供高质量数据,为“神舟”“天宫”载人飞船发射、“嫦娥”探月飞行等国家重大空间任务提供安全保障。
林隽与国内科研人员合作,研制了太阳自适应光学系统,在国内首次获得太阳光球层的自适应光学图像,对云南省乃至全国灾害性空间天气预警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国际上首台白光球载日冕仪。
董文渊
董文渊,2018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2018年、2019年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工作者,2021年云南省第二十三届先进工作者。
在董文渊的带领下,示范基地竹笋产量由原来不到每亩50公斤提高到每亩450公斤,年产每亩600根,实现了1亩筇竹林1万元的目标。
他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调研编制《大关县“一县一品”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广筇竹技术和专利12项,开展培训127期,受训1.16万人,遴选培养乡土人才1286名。指导24个农民合作社建立示范基地(点)31个,示范面积8600亩,创建科技小院4个、“科技竹园”10家。转化筇竹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成果育苗8972万袋,推广生态高效培育技术81.62万亩,筇竹资源面积从30年前9万余亩发展到101.83万亩。
与此同时,他还推荐筇竹圆竹家具参展国际竹产品博览会获金奖。荣获“中国筇竹之乡”称号;筇竹笋连续两届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大关筇竹笋”获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3.66万人脱贫、17.3万人受益,2022年全县产笋3.5万吨、产材2.5亿根,综合产值14.8亿元,竹农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
戎玉廷
戎玉廷,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在制茶技艺和产品研发上取得显著成绩,研发的产品50余次在国际、国内荣获金奖。先后荣获中国茶叶行业年度十大经济人物,十佳匠心茶人,云南省首席技师,云南省云岭工匠,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他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15项,外观专利16项,科技成果2项。在工作中大胆创新,实现了普洱茶规模化、数据化的初制生产。研发自制化杀青机、自动化摊晾槽。创立“戎氏本味制茶法”和发明“博君熟茶发酵法”,突破普洱茶熟茶传统工艺束缚,研制“独有花果香、焦糖香、无堆味,新茶即有十年老熟茶的醇厚”等新型口感特点,除具有极高的品鉴价值和收藏价值外,更引领普洱茶熟茶发展新风向。
戎玉廷带领企业充分发挥新时代茶企的社会责任和示范引领。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临沧茶农发展生态、有机茶叶,走提质增效的致富路线。近年来合计捐款2200多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茶叶专业村道路、人居环境等基础建设及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疫情期间,勐库戎氏累计向武汉市、临沧市镇康县、临翔区、双江县捐赠茶叶价值470余万元。原料收购覆盖勐库镇、勐勐镇、沙河乡、忙糯乡、大文乡、临翔区、邦东乡、永德县及沧源县9个大区32个行政村,涉及茶农24086户。成立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会员3300人,辐射带动6个乡镇18360户5578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877户,茶农人均增收3830元以上。
李辉
李辉,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华全国总工会、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云岭首席技师等荣誉。
他成立的工作室获全国总工会授牌“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牌“李辉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攻克7项生产技术难题,完成60多个创新课题,拥有国家专利51项,先后获得全国职工创新一等奖、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金奖、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最具推广价值奖等多项殊荣,实现经济效益约超过2000万元。工作室累计培训达3900多个学时,1900多人次受训,培养出一批批云南省技术能手、技术专家、云岭技能工匠等优秀人才。
他解决了“无法检测区分运行中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组别”的国际性难题,先后完成“不停电快速自动调电装置”等项目并推广应用。此外,他负责的“智能矢量测量分仪研发”项目获得了2018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优秀奖。
胡凤益
胡凤益,长期从事植物育种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其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他把水稻传统种植方式从一年生变革成多年生,为全球粮食作物多年生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他的研究成果发现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发生的遗传规律理论,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技术,育成全球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多年生稻品种“多年生稻23”,创新以“免耕”和“越冬”为核心的多年生稻轻简化生产技术。
据测算,每亩每季可节省水稻栽种环节成本320元,减少生产成本投入50%左右,解决农村劳动力匮乏局面。每年每亩可固定二氧化碳2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54公斤,为落实“双碳”战略提供云南农业方案。
何建群
何建群在宾川县开展植保工作37年,获科技成果奖23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云南省星火奖1项。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全国第二届最美农技人员、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云南省特殊津贴以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2021年度全国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培训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奖励。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10篇,获优秀论文10项,科技成果4个、林木良种证1个。
她开展葡萄病虫害防治和栽培技术研究,主编出版《葡萄病虫草害防治》1本。开展柑桔病虫害防控等多项先进实用新技术研究,建成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中心,推广使用柑桔无病毒苗木200多万株。她服务鸡足山镇新川村移民群众,成为移民脱贫致富的 “宾川样本”。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产业工人2157人。2016年成立大理州何建群专家工作站。
“何建群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带领团队取得创新科技成果3项、荣获科技成果奖6项,为大理社会经济发展提出议案、建议270多件,12个被列为议案。
潘兴华
潘兴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基础医学实验室主任,博士后管理中心主任、云南省细胞治疗技术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省成体干细胞治疗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军队高技术人才团队带头人,云南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副主编。
他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云南省生物医药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24项。建立8种细胞制备、鉴定和质量控制技术,建立38种疾病动物模型和建成1个干细胞库,利用模型评价了干细胞治疗衰老退变、组织损伤、系统性炎症、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疗效与机制,发现高活性脐带干细胞诱导基因修饰、转录、蛋白、代谢组重编程,逆转组织细胞和器官衰老建立了干细胞治疗18种重大疾病临床技术,获专利26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11部,其中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360篇,其中SCI论文72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培养博士后13名,博士生4名,硕士42名。
许棋
许棋,楚雄州“彝乡英才”,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从事武定“武狮火腿”和武定壮鸡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品种选育、生产加工、技术推广、产业化研究等工作。所研发的产品荣获2021年楚雄州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提名奖。
他获得1项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制定2项企业标准。主持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项目5项。
许棋坚持5年创新,提升了火腿腌制技术,突破了低盐火腿腌制技术瓶颈,打造出在昆明国际农业产品博览会上荣获“优质产品银奖”、荣获“云南名牌产品”称号的武狮火腿,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2017年获楚雄州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18年获楚雄州“创翼云南”二等奖、楚雄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楚雄州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19年、2020年荣获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入围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
为了提高养殖农户收益,近5年来,许棋每年牵头无偿对农民进行养殖实用技术培训400多人次;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2000人次,围绕发展生猪产业,推广订单农业,极大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吴东东
吴东东长期围绕灵长类复杂性状的进化遗传机制开展研究工作。
他选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动物类群灵长类动物和家养动物为研究对象,利用进化生物学思想,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动物复杂性状产生和进化的遗传机制,取得一系列突出的原创性发现。
他还以通讯作者(包括共同通讯)身份在Science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研究成果在国际分子进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被Science、CNN、《纽约时报》等多次报道或评述。
与此同时,他联合国内外多位著名科学家,牵头发起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基于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第Ⅰ期的大批基础数据,和国内外合作者产出大量研究成果,发表10篇研究论文,包括6篇Science,2篇Science Advances,1篇Nat Ecol Evol,1篇PNAS,有效地推动了灵长类进化遗传研究领域的发展。
吴东东还带领团队立足昆明动物博物馆近95万号馆藏动物标本资源,开展科研服务、战略保藏、科学传播、科普教育及创新文化建设,博物馆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马黎阳
马黎阳,企业研发带头人,带领科研团队坚持聚焦于涉重冶金固危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攻关,目前在国内外拥有十余座工厂,核心技术水平、处理规模、产业链完整度均为国际领先。
目前,他已形成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及实用新型专利37项,对云南省重金属污染问题作出积极贡献。公司核心技术两次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获2022年中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环境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参与制修完成了该领域的20项国家/行业标准及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技术导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及研发平台,成为云南省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018年,马黎阳荣获云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云南省第二届工业发展杰出贡献奖。2021年带领企业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他作为拥有20多年党龄的党员,自发积极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企业先后被个旧市、红河州、云南省委组织部列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长期以来,马黎阳高度重视公益事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元阳、个旧的扶贫工作,共协助元阳县政府完成5000余人的脱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