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报客户端记者:姜定才 通讯员:朱洪江
2021年以来,东川区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科研优势,积极探索“团队+”帮扶模式,深入开展产业科技帮扶,17名农业专家聚焦马铃薯、生猪、鹅和大宗蔬菜等四大产业,开展“一对一、一帮一、一带一”精准服务,帮带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以科技赋能助力东川产业高效发展,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坚持高位统筹提升服务“高度”。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东川区科技特派团帮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调度联络、目标考核协调机制,以“点穴式”帮扶提升工作成效,切实加强对科技特派团工作的统筹协调。锚定2025年科技帮扶工作总体目标,细化3年服务计划和帮扶任务,明确牵头部门、倒排完成时限,以项目化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立足资源禀赋确保科研“精度”。聚焦东川立体气候资源和“一产做特”发展定位,联合国家科技特派团积极开展“科研研究+产业”实践,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走进企业大户,通过交流座谈、实地踏勘、技术检验等方式,察民意、问民需、看项目、找短板,形成“马铃薯、生猪、水禽和大宗蔬菜”四个产业发展报告,最终确定“特派团+行业部门+乡镇+企业”的服务模式,重点聚焦马铃薯、生猪、水禽、大宗蔬菜等四个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形成科技帮扶清单,提升帮扶成效。
打造引智平台推进产研“深度”。紧盯国家科技特派团产业帮扶方向,实施“团队+产业链”蹲点进驻模式,按照最新市场导向调整种植品种、管理模式、生产标准等,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12亩,引进新品种(品系)124个,引进新技术7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9个,制定产业技术规范2项,为四类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创新“科技小院+示范基地+企业农户”“1+N”技术推广机制,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引入各类科技资源链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实现现代农业科技的高位嫁接。截至目前,申报昆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获批建设王宝维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和水禽产业、马铃薯产业科技小院。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乡村振兴专项资金600万元,协助企业申报云南省2023年乡村振兴集成示范项目2个。
深化技术帮带拓展培训“广度”。将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作为“飞地人才”,与乡土人才等一体管理,实行“国家科技特派团+区级农技专家+乡土人才”的“1+2”人才帮带模式,帮助东川培育更多有专业技能、丰富知识、产业经验的乡村振兴本土人才。期间,科技特派团结合“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要求开展“六个一”东川实践的活动,采取线上培训和实地指导教学相结合方式开展农技培训。
强化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长度”。科技特派团积极帮助解决种养殖及深加工难题,推动科技帮扶向产业振兴全领域延伸。在红土地镇建设“开花薯1号”和“青薯9号”600余亩马铃薯良种繁育核心示范基地;在碧谷街道李子沟村建设200余亩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筛选展示基地,引进国内外马铃薯资源(品种)35个;在铜都街道建设马铃薯原料生产核心示范基地600余亩,引进薯片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304”。精选了云薯802、云薯603等8个观赏型和特色型马铃薯新品种落地红土地镇花沟村,打造洋芋花海摄影旅游景点,为旅游业发展植入“新元素”,助推农旅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