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云南省第九届科普讲解大赛在玉溪市圆满结束,6场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科普讲解作品展演活动,以妙趣横生的讲解、魅力无穷的科技故事,将观众带入到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的殿堂。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罗杰博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sanka Bandara博士、普洱市科学普及志愿者何毅然老师、云南省医学会团队、“每周一堂博物课”团队、文山东实验小学李依玲同学等6位嘉宾及团队,为观众分享了他们精心准备的科普故事。
什么是科普
小浣熊是小熊猫吗?长碧猿是猴吗?谁才是亚洲象?带着疑惑,普洱市科学普及志愿者何毅然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乌龙事件中的科学知识。接受记者采访时,何毅然老师介绍道,他连续四年参加科普讲解比赛,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以展演嘉宾的身份站在舞台上,为观众普及科学知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科普工作,感受科学魅力,培养科学精神,一直是我从事科普工作的初衷”何毅然说。
普洱市科学普及志愿者何毅然展演作品《乌龙事件中的科普知识》
她眼中的科普
舞台上,一位始终面带微笑,毫不怯场的10岁小女孩,将气象知识与文化内涵、现实生活有机结合,用通俗的语言、精彩的科学演绎,呈现了一场气象科普视听展演,她正是来自文山东实验小学的学生李依玲。“我今年5月份刚参加了云南省举办的气象科普讲解大赛,荣获二等奖。”说起比赛,李依玲两眼发光,“自从学习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之后,我对科技知识越来越感兴趣,希望未来能够考上国防科技大学,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奉献。”
文山东实验小学李依玲展演作品《“霓”与“虹”》
纪录中的科普
“受小时候影响,我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生物学科研工作者。”展演现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罗杰博士以丰富多彩、鲜活共情的镜头语言,展示着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独特而宏大的生态景观,带领观众走进可可西里隐秘的动物世界。“希望利用所学知识为自然界创作更多更美的纪录片,让更多人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为中国自然之美讲好科普故事。”罗杰博士说。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罗杰博士展演作品《纪录片〈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卓乃湖〉拍摄的故事》
学术中的科普
科普展演队伍中,有长期扎根一线的科普讲解员,有心怀科技梦想的青少年,有潜心钻研科技难题的科研人员,还有来自斯里兰卡从事鸡枞菌驯化栽培和可生物降解环保材料研发的阿桑(Asanka)博士。真菌有哪些用途?带着对问题的追寻,阿桑(Asanka)博士为我们讲解了菌丝体材料生产方法、未来前景以及菌丝体作为复合材料,可制成皮革、餐具等。“我非常喜欢在云南做研究,希望在这里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阿桑(Asanka)博士说道。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sanka Bandara博士展演作品《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biomaterials using fungi》
生活中的科普
4位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团队的医护人员,身穿重庆胃、广东胃、云南胃的形象标牌,手拿“胃镜”走上展演舞台,通过科普剧的形式,用幽默的台词、丰富的动作、精美的道具,生动演绎了科学饮食、生活习惯对胃健康的重要作用。团队人员围绕胃癌发病情况、预防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传递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治疗理念,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云南省医学会团队展演作品《滚蛋吧,早癌君》
科普与科学
技术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沉重的代价。“每日科普课”王恒腾老师以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为脉络展开精彩论述,分享了现代文明发展随之而来的科技伦理问题。“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应该怎样使用?会给人带来福祉还是灾难?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王恒腾总结道。
“每周一堂博物课”团队展演作品《科技伦理与现代文明》
此次科普展演与科普大赛交相辉映,在紧张的赛事现场,为观众轻松呈现科技工作的趣味与意义,是讲好科普故事、感受科普魅力、传播科普力量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