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云南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生力军。2021年,云南省启动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工作,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云南省科技厅已遴选新型研发机构79家,覆盖14个州(市)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累计服务企业2650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9.41亿元。
2022年2月,由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领衔,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与大理州人民政府三方合作,成立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研究院致力于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民增收难以协同的难题,实现了“治污”与“增收”兼顾,保护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母亲湖,探索出了洱海未来农业绿色发展之路,研究院于2023年获评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
古生村全貌
打造生态农业发展新范式
仲夏时节的大理,洱海碧波荡漾,苍山青翠如洗。这颗以“风花雪月”闻名于世的高原明珠,却曾经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导致洱海生态承载力一度岌岌可危。
科技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2021年12月,洱海流域首个科技小院——古生村科技小院在阳溪河畔诞生,随后又根据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特征与需求,相继建设了烟草、面源防控、蔬菜、水稻等多个特色科技小院。
各类小院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攻坚,致力于破解农业发展与洱海保护的矛盾,力保清水入湖、绿产兴农。小院坚持零时差、零门槛、零距离、零费用面向“三农”的服务宗旨,围绕流域主导产业,通过“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区域推广”的组合拳,把绿色生产方式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从古生村第一家公益性科技小院起步,到如今多点开花,科技小院的发展呼唤更有力的支撑。研究院的成立为科技小院注入了统一、高效的组织力量。依托“两校一地”三方合作,组建院士领衔,多主体参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目前已形成包括35名常驻教师、100余名常驻研究生在内的300余名联合科研人员组成的跨学科攻关团队,搭建起与中国农大、云南农大、北师大、中科院等单位协同合作的平台,统筹大理流域18个各类科技小院资源,打造“总部+小院”的流域协同创新格局,实现科研力量、服务网络和成果转化的集中化和常态化。
在研究院的统筹下,面对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水质潜在风险依然较大、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等亟需破解的困境,18个科技小院和大理州农科院、大理州烟草公司、云南农垦集团等协同发力,在洱海流域探索农业绿色生产模式,通过创新构建既能有效保护水质(减少面源污染)、又能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的绿色高值农业体系,最终形成了高原湖泊农业绿色发展的“大理模式”,为云南乃至全国提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国家样板”。
中国农业大学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学生作水体评估
从污染治理迈向绿色高值
想要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块“硬骨头”这一难题,就要先解决洱海入湖污染来源不明、入湖路径不清等问题。“我们从‘六纵七横’监测网络中取回样品,在实验室里进行总氮、总磷、COD、氨氮以及硝氮的检测。”中国农业大学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学生院长黎大维说道,“这个实验可以全面评估水体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程度,为水环境管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六纵七横”监测网络基础上,2024年全面构建了“源头减排—过程拦截—养分回用”三道防线,片区全年拦截入湖水量65万方(拦截率20%),氮磷平均去除率分别达29.8%和40.5%,显著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为洱海流域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针对洱海种植体系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的难题,科技小院们各显其能:蔬菜小院推广绿色防控、精准施肥、轮作制度,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了20%以上,正向着产值增加50%,减氮30%,减磷50%的高值农业目标迈进。水稻小院试验推广“节水节肥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实现了核心示范区氮磷径流减排14%—35%,2022年—2024年推广种植7.6万亩,平均增产10%以上。烟草小院创新探索洱海流域烟草绿色种植新模式,研发推广绿色智能肥料和专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实现洱海流域烟田氮磷减排约35%,2022年—2024年推广3.29万亩,烤烟生产增效13%。2025年洱海流域实现了绿色生态种植“10万亩+”的突破,其中水稻5.33万亩、烟草7.33万亩。
“有什么问题,马上找研究院!”大庄村菜农张碧辉笑着说,“他们教我们人工除草、用生态肥,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截至目前,蔬菜小院已培训农户1.8万人次,推广绿色种植超2万亩。18个科技小院中100余位师生长期驻村,通过组织40余场党建活动、200余场农民技术培训,推动科研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实现“发现问题—研发技术—培训推广”全链条落地。
洱海顺丰环保科技公司生物有机肥系列产品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要“飞出院门”,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推广,为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研究院联合企业形成了科研成果转化、企业产出、农户受益的良性循环。
肥料是农业丰收不可或缺的助力,研究院与云天化集团、洱海顺丰环保科技公司携手,研发推广绿色智能肥料,开发智能配肥技术和数字化服务平台,将科学施肥落到实处,助力烟草和粮经作物绿色高值种植。研究院联合企业创制具有促生提质、环境减排效果的绿色智能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15个,并支撑合作企业—云天化和洱海顺丰环保科技公司两家肥料企业在洱海流域生产销售1.36万吨。
据统计,洱海流域可利用的主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总量约134.30万吨。其中,畜禽粪污类占比42.10%,农作物秸秆、废菜类占比12.70%,餐厨、厨余剩余物类占比9.60%,流域内洱海等4个湖区水草、湿地水草类占比11.70%,其他泥类占比23.9%。针对洱海流域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瓶颈,研究院与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通过和研究院的合作,我们大大提高了各类有机废物的高效利用,也为大理的生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飞说道。
当下,洱海流域的18个乡镇、街道已建成6座有机废弃物加工厂、27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点、近30条生产线和上千个的销售网点以及1个生物天然气加气站,形成了顺丰“静脉”产业园,做到了对洱海流域各类型有机废弃物的全覆盖、全收集。2024年全年收集各类有机废弃物51.64万吨,为流域减污降碳开辟新路径。
此外,研究院积极拥抱数字经济,联合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共同实施“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才培育项目”,水稻科技小院、蔬菜科技小院和古生村科技小院,参加拼多多“丰收啦科技小院”直播带货,销售大米、莴笋和鲜食玉米。让洱海流域绿色优质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走进千家万户。
洱海碧水长流,绿野生机盎然。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有力、农业绿色高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科研不再停留于书本和实验室,而是扎根田野、润泽万物。未来,研究院将继续以科技为犁,耕耘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农民幸福的洱海流域绿色发展新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