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典型交流材料之二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
服务“三区”助力脱贫攻坚
云南农业大学
在科技部等部门支持下,我省从 2014 年起实施“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每年选派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89 个“三区”县,面向产业、企业、乡村、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和结对帮扶。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本科农业院校,将“三区”科技服务工作当作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每年选派近 300 名专家教授作为“三区”人才深入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推动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践行“生物资源敢于顶天,特色农业甘于立地”的理念,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一、高度重视,确保服务“三区”工作到位
自 2014 年开展“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以来,学校从选派、项目运行、结题考核等全程严格管理,确保“三区”科技服务到位。
(一)制定措施制度,确保“三区”人才到位
制定了《云南农业大学三区科技人才选派管理办法》、《云南农业大学三区科技人才工作经费管理办法》、《云南农业大学三区科技服务协议书》,明确了“三区”科技人员选派资格、选派程序、服务要求、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及过程管理,对全校“三区”科技服务人员起到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保证了科技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二)精准选派人员,确保科技需求到位
根据云南省贫困县的支柱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学校学科专业情况精准选派人员。四年来,我校选派涵盖动物科学、作物学、植物病理学、食品科学、水利学、果树学、蔬菜学、农业信息化、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 40 余个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 1028 人次深入全省贫困县的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基地、种养大户、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满足贫困县的科技需求。
(三)出台考核奖惩,确保服务质量到位
制定了“三区”人才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分工作计划、服务天数、工作记录、服务效果、工作总结等内容进行考核。要求每名科技人员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和服务期内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同时开发使用《云南农业大学三区科技人才工作管理系统》,要求科技人员对本人的服务时间、内容、成效等情况适时在系统中上报,及时掌握科技人员的服务情况。学校还在高级职称评审中增设推广服务型教授,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服务“三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发挥优势,扎实开展贫困地区科技服务工作
学校在“三区”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农业高校的技术、人才优势, 借力项目团队协作开展产业扶贫,借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扶贫,借力科技培训实现“授人以渔”,扎实推进“三区”人才专项计划,以科技助推精准脱贫。
(一)项目团队为抓手开展科技服务助推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重点。在“三区”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鼓励以项目团队为抓手,按照“项目推进,团队扶贫”的思路组建蔬菜种植、林果栽培、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本土人才培养、教育扶贫、规划编制、电商扶贫、农校合作等 12 个扶贫团队, 以团队负责人牵头,积极推进产业化精准扶贫。
蔬菜种植团队:在姚安县协调项目资金 20 万元用于木署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水利建设,同时促成楚雄州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签约种植德国米葱, 以此保证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蔬菜种植团队还在南华县、砚山县、澜沧县、泸水县等多地建成蔬菜 IPM 技术示范基地;在姚安县木署村建立魔芋软腐病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在镇雄县积极推广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技术,建立了 1000 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
林果种植团队:深入姚安县木署村红梨种植示范基地举办了果树冬季、夏季管理技术培训,指导梨醋、果酒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并在前场镇济合园设立云南省科协专家工作站。从瑞士引进“红色之爱”苹果树苗近万株,捐赠给南华县贫困户种植,同时培育了早熟苹果“华硕”、晚熟糖心苹果“烟富三”;从新疆阿克苏引进的糖心苹果幼苗 2 万余株,推广种植 500 亩。在镇雄县雨河镇指导建设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 600 多亩。
畜禽养殖团队:在姚安县木署村、新华村发放优质鸡苗 9200 只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户均发放鸡苗 80 余只,同时派出专家实时跟踪服务疫病防控。2017 年,团队还捐赠了母猪 8 头、仔猪 4 头、黑山羊 10 只,拓展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团队联合昭通市农科院畜禽研究所在镇雄县实施了镇雄高脚鸡扩繁、提纯、复壮及养殖示范推广项目,建立了保种场和扩繁场。
药材种植团队:引进 2 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在南华县联合成立楚雄悦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 + 农户”模式解决了 7 个村民小组 180 多户近千名农民群众的就业问题。
农产品加工团队、电商团队:在南华县建成野生菌基因组计划暨中国南华野生菌研究院、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野生菌大数据中心,是中国野生菌从传统产业迈向大数据引领的新起点,中国野生菌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规划编制团队:完成了镇雄县塘房镇林口水库 3000 多亩生态旅游休闲园区规划。为澜沧县编制了冬马铃薯、蔬菜、林下三七、冬早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竹塘乡草莓示范园规划、嵩枝坝美丽乡村规划等。此外,科技进藏服务团编制了《维西县特色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了尼西鸡、牦牛、藏香猪等特色畜禽品种选育与保护、畜产品加工等项目。
(二)科技成果转化为途径开展三区服务助力科技扶贫
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三区”科技服务相结合,制定并出台了《云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暂行管理办法》,为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最基本的管理和执行依据。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控技术、文山蔬菜无公害栽培、漾濞核桃林下丹参生态种植、丽江高海拔生态三七种植等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其中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控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近 144 万元。朱有勇院士团队紧密结合国家和全省的脱贫攻坚工作,牵头实施的中国工程院澜沧定点扶贫工程,开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技术成果推广与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澜沧县推广的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示范应用已成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的成功典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宣传报道后, 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三)科技培训为重点开展三区服务助推素质提升
依托学校丰富的教育平台,为贫困县提供优厚的培训资源。在开展“三区” 科技服务中,负责人在产业、科技“下乡”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教师”职责,把扶志扶智与项目目标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云南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等培训平台联合相关部门,培训农村各类人员近 4000 人次。除通过“请进来”培训各类人才外, 还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组织专家、教授实地举办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带领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贫困户代表学习新技术、新理念。2017 年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举办了 33 期培训班共培训农村基层干部 3551 人次,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与昆明市、迪庆州、省农业厅、省妇联等合作举办了 8 期培训班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女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 749 人次,社会服务中心与省科技厅合作举办 3 期“三区”人才培训班,培训 268 人次,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组织的“专家服务团”系列活动深入 13 个县区培训 900 余人次。朱有勇院士团队组织专家教授为澜沧县举办“院士专家指导培训班”四个班共 240 人,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骨干,助推当地产业发展。
三、突出成效,“三区”科技服务助力脱贫攻坚
自 2014 年开始,全校累计派出“三区”科技人员 1028 人(次)深入 89 个“三区” 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启动实施高原农业、特色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水利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等科技帮扶项目,服务了 500 余个村庄,带动 5 万余户农户参与其中。引进 200 余新品种, 推广 200 余项新技术,建立近百个示范基地。举办科技培训 1500 余场(次), 培训各类人员 6 万余人(次)。通过“三区”科技服务,为“三区”县培养了大批本土科技人才,提高科技推广水平,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学校大批科研团队结合科技项目开展三区科技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选派教师在服务中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朱有勇院士团队:结合中国工程院澜沧扶贫项目,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竹塘乡蒿枝坝村重点实施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林下三七仿生种植等产业发展项目,举办实用技术培训 9 期, 受训 4200 多人次。项目组于 2016 年 11 月在蒿枝坝村种植示范 100 亩冬马铃薯,2017 年4 月8 日经中国工程院专家实地测产,该示范基地冬马铃薯最高亩产为4.7 吨,平均亩产 3.3 吨,亩产均达 3 吨产量目标,商品薯率达 97.2%。按每公斤 3 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 9200 元。
吴伯志教授团队:牵头实施的“2016 年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新街玉米集雨抗旱栽培技术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共涉及前场镇 5 个村民委员会、61 个村民小组、5382 户,选用“延科 288”、“西辽”等高产抗病品种,玉米集雨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示范推广 10360 亩, 实测平均亩产 809.7 千克, 千亩展示片实测平均亩产 753.6 千克,每亩比非示范区分别增产 169.6 千克和113.5 千克,在当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广作用,推动了玉米生产的发展。
盛军教授团队:一是利用农业大数据中心平台,开发了农业基础数据库群、特色产业数据库群等 8 大数据库,配套开发了农业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云南省农产品价格调查系统、农情直报与分析系统等大数据软件产品,为服务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二是以农科教相结合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实施教育部滇西特色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及相关农业产业规划等项目为载体,建立科技服务平台 27 个,科技服务团队 30 支,建成示范基地建设 50 个;三是制定《普洱热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 5 个特色产业规划和 2 个县域规划,为把滇西地区打造成北回归线经济带样板区域和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典范提供路径。
葛长荣教授团队:以农科教相结合新型农业社会化高原优质地方鸡服务体系在县校合作的剑川县建立商品武定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专家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为契机,在剑川通过扶持贫困户发展 30 万羽高原优质地方鸡,实现养殖面已辐射全县 8 个乡镇,项目实施后有 5000 多户贫困户受益,新增产值2430 多万元,带动 5222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发展,走上脱贫致富路。
余建新教授团队:承担了 2015 年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乌蒙山区扶贫国土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研究总经费 1126 万元,在寻甸县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国土扶贫示范区。
杨林楠教授团队:在剑川县沙溪镇鳌凤村建立农业信息咨询站,开发“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云南省省委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服务体系面向全剑川进行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进农村。
另外,马向丽副教授牵头在前场镇新村实施了“2016 年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青贮玉米一年两茬配套栽培技术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岳艳玲教授牵头实施了“2016 年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沙桥镇片区叶菜类蔬菜规范化种植技术科技示范推广项目”。韩曙副教授团队在剑川选育了“滇剑春蒜 1、2、3 号” 专用型系列新品种,累计应用 2.75 万亩,销售额 9.16 亿元,并在姚安县前场镇等地开始引种试验。邓卫东教授在老君山镇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开展了乌骨羊的繁殖、养殖、疫病防控及饲草种植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累计增收 2000 多万元。毛华明教授开展了红骨羊遗传资源认定方面的研究。舒相华副教授团队服务禄劝县马鹿塘乡普德村和乌东德镇达作卧村 455 名贫困群众进行科学养猪,产生112.7 万元经济效益,扶贫户人均年增收 2400 多元;乌东德镇阿巧村、达作卧村和马鹿塘普德村 34 名贫困群众科学养鸡,产生经济效益 13.8 万元,贫困户人均年增收 4000 多元。杨生超教授团队结合省科技厅项目的实施,在剑川县象图乡建立当归、秦艽、续断等主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1 万亩,辐射带动 3 万多亩。
四、总结经验,“三区”科技服务助推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一)实施“六个一”行动计划,助推产业扶贫
我校在推进“三区”科技服务过程中总结凝炼了“六个一”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即围绕一个产业,遴选一名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农民合作社,促进一个扶贫产业发展,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单纯的产业扶贫模式还不足以完全体现“三区”选派项目的全部功能。我们的“三区”科技特派员们,在实践中形成了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联动、齐头并进的立体化扶贫模式,将“三区”项目资金使用得物超所值,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组建项目团队,提升“三区”科技服务影响力
“三区”项目以团队方式运作与个人单独开展服务的情况相比较,首先是体现了人、财、物的优势。人力、财力、物力相对集中,可以从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来开展工作,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其次是体现了优势互补的优势。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都会相互补足短板,把“三区”项目尽可能开展得更符合帮扶企业的需求,有助于提升“三区”项目的质量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