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典型材料之一
发挥省级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作用,在精准脱贫中彰显科技力量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是云南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多学科、综合性、公益性、社会性的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研究和创新任务。一直以来,省农科院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根本任务,全力抓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为云南粮食安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物资源开发、科技扶贫及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省农科院始终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发挥特色和优势,汇聚各方力量,主动融入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在挂钩扶贫、藏区服务、民族地区帮扶、库区移民后扶的工作中发挥了科技支撑的作用,彰显了科技的力量。
一、科技成果发挥引领作用
“十二五”以来,省农科院累计完成科技成果登记 449 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 401 项,占比 89.3%;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106 项;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登记 325 个;获得专利、新品种授权 475 件;选育的水稻新品种“云光 17 号”、“云粳 26”、玉米新品种“云瑞 88”、马铃薯新品种“云薯 401”等 4 个品种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甘蔗种苗温水脱毒技术”2 项技术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近三年,省农科院累计 107 项品种及技术被推介为云南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品种及技术在种植业领域均超过30%。自育品种及技术年均科技成果转化面积 2000 万亩以上,新增产值超过 18 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技支撑助推产业发展
(一)粮食产业
在稻作方面,选育的“云粳 26 号”结合优质与高产,是目前生产上种植面积最大的香米品种。百亩方平均产量达 827.7 千克,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2015 年度推广面积近 100 万亩;“云粳 29 号”结合香软、优质、高产,是高原稻区种植面积最大的香软米品种,创造了水稻香软米品种百亩连片平均亩产958.90 千克的高产纪录,该品种被第十三届全国粳稻米大会、第二届全国优质食味米峰会评为“优质食味粳米”,是获得该称号的首个高原粳稻优质米品种;杂交稻品种“云光 17 号”连续两年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在玉米方面,云瑞优质玉米系列新品种推广累计 5000 多万亩,直接新增产值 80 多亿元。其中“云瑞 88”连续两年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云瑞 8 号” 高抗玉米穗粒腐病等多种玉米主要病害,是目前世界上首个大面积推广的高抗玉米穗粒腐病的高油玉米品种,累计推广应用超过 1000 万亩;“云瑞 8 号”和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云瑞 21”抗多种玉米主要病害,较普通玉米增产 10% 以上;“云瑞 505”在会泽县者海镇石河村玉米百亩核心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达1132.07 千克,创造了全国海拔 2000 米以上玉米种植区高产记录。在麦类方面,选育麦类新品种 39 个。其中抗旱、稳产、抗病性强的“云麦52”、“云麦 54”、“云麦 56”累计推广面积超过 260 万亩;优质强筋品种“云麦 57”在云南省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 250 万亩;“云麦 53”单年推广面积超百万亩。在马铃薯方面,选育马铃薯新品种 11 个,新品种示范推广累计达 110 余万亩。以“云薯 401”原原种为种薯,在晚熟高产栽培模式下,平均单株产量 1.14 千克,折合亩产达 3.25 吨,比普通栽培模式增产 89.8%,创国内同类地区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原种的最高产量;薯片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 301”在全省及越南适宜区累计推广 71.66 万亩,增产马铃薯 15.12 万吨,新增产值 2.98 亿元。
(二)花卉产业
花卉是我省发展高原农业的重点产业,省农科院花卉育种创新团队持续创新,产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授权新品种 54 个,研制标准 75 项,获授权专利 16 项,获新品种授权和标准的数量、推广应用均居全国第一。成果技术覆盖80% 的云南切花种植区,促进了单位亩产值从 2000 年的 1.85 万元提升到 2013 年的 2.49 万元,增加 34.5%;建立了云南优势花卉的原种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形成了满天星、中国桔梗和乌头的无性系新品种筛选技术,其中 4 个满天星品种已成为我省的主要栽培品种,市场占有率达 85% 以上;开展主要鲜切花种质的创新研究,培育出一批优异的花卉新品种,在国内主栽区及部分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 11.53 万亩,总产值 17.19 亿元,新增利润 5.29 亿元;集成主要球根花卉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累计示范及辐射面积 7.69 万亩,总产值 22.7 亿元,新增产值 17.33 亿元,新增利润 2.77 亿元。
(三)油菜产业
云南是国家油菜主产省份之一,年种植面积 450 万亩,油菜油占全省食用植物油的 80%。省农科院创新提高油菜“油用、菜用、花用、蜜用、肥用”综合利用价值,延伸油菜产业链,在临沧、大理、丽江、保山、玉溪等油菜主产区大力发展油菜花与乡村风光相结合的赏花生态旅游,开展“一菜两用”、“油饲兼用”等一油多用技术示范,丰富油菜产品种类,推动油菜秸秆还田。目前云南所种油菜品种中,“双低”(芥酸含量低于 5%,油酸含量达 60%)健康品种占 90%,省农科院育成的早熟油菜品种在省内多年入选主推品种,成果覆盖率达 80% 以上。“花油 8 号”抗旱、早熟、高油特性突出,累计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470.68 万亩,是长江上游首个应用面积突破 300 万亩的早熟油菜品种,应用面积约占全省冬油菜种植面积的 22%,为我省应用面积最大的单个油菜品种;早熟、优质、高产稳产、耐旱品种“云油杂 2 号”、“云花油早熟 1 号”在临沧开展 138 亩连片示范,测产最高亩产达 423.2 千克,平均亩产 316.2 千克;“云油杂 2 号”、“云油杂 3 号”较国内大面积应用推广的同类型杂交种早熟 10-30 天, 有效解决了国内甘蓝型冬油菜杂交种生育期长,与水稻、玉米茬口矛盾突出的问题,填补了国内早熟甘蓝型冬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空白,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超过 250 万亩,是目前国内外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甘蓝型冬油菜两系杂交种。
(四)茶叶产业
茶叶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支柱产业。目前,省农科院申请茶树新品种保护 6 个,其中“紫娟茶”和“云茶 1 号”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是我国首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茶树品种;选育出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 29 个,并在省内外推广应用 200 多万亩,其中,“云抗 10 号”在全省推广种植 160 余万亩, 成为云南省的当家品种;“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推广项目,在全省重点茶区推广近 200 万亩,为全省茶叶产量的提高、效益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全国率先提出兼顾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 的生态茶园理念,并成功示范推广 20 多万亩;编写出版了《云南有机茶生产规程》,在全省推广种植有机茶园 20 余万亩;研究开发形成的高效、卫生、优质普洱茶生产新工艺技术,加速了普洱茶的发酵;新工艺的茶叶损耗率较常规生产降低了 40%-60%。
(五)甘蔗产业
云南是全国第二大糖料基地,常年甘蔗种植面积 450 万亩以上。省农科院甘蔗科研水平位居全国同行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通过国家审定品种 4 个、省审定品种9个;获新品种授权5个,在美国登记品种1个;获技术发明专利36 项;制定并颁布国家行业标准 1 项、地方标准 16 项;形成了“温水脱毒技术”、“全程机械化和轻简技术”等多项应用技术。选育的抗旱新品种及集成技术,在云南蔗区改变耕作制度,累计推广秋植、冬植制度 538.2 万亩;推广深沟板土槽植法抗旱技术 704.9 万亩,地膜覆盖和蔗叶还田覆盖抗旱 656.5 万亩。育成品种与配套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全省甘蔗亩增产 0.7 吨,增收甘蔗 304 万吨,蔗农增收 12.16 亿元;增糖 38.5 万吨,工业增收 23.1 亿元,增税 1.54 亿元; 全省甘蔗农业总产从 1543 万吨增加到 1996 万吨,亩产从 3.37 吨提高到 4.04 吨, 蔗糖成份从 14.6% 提高到 14.9%,全省出糖率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筛选引进开发出符合我省蔗区实际的农机具 10 余种,进行规模化应用,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突破,构建了新型甘蔗栽培体系,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栽培配套农艺技术。机械化种植每亩可节约种植成本 150 元,收获可节约收割成本 50 元以上。在 2015-2016 榨季,全省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节约成本超过 2 亿元。
(六)蔬菜产业
在蔬菜新品种选育方面,省农科院开展了白菜、甘蓝、芥菜、白花、青花菜、萝卜、辣椒、蕃茄、茄子、南瓜、生菜、莴苣等主要蔬菜种类的选育,育成新品种 22 个,占生产应用品种的 10% 以上,每年种植面积超过 150 万亩,亩均增产 100 千克,每年增加蔬菜产量 15 万吨,新增产值 2.69 亿元。几年在我省内累计推广育成的白菜新品种“抗大 3 号”19.38 万亩,新增净菜量 26.78 万吨, 直接新增产值 3.6 亿元;选育的高品质、丰产抗病辣椒新品种“云干椒 3 号”、“云干椒 4 号”、“云干椒 5 号”、“云干椒 6 号”等突破了高品质育种的技术难题, 实现了对传统优质主栽品种丘北辣椒的逐步更新换代。新品种、新技术近 3 年累计推广 84 万亩,新增产值 8.5 亿元。
(七)热果产业
省农科院选育柠檬、芒果、蓝莓、桃、红梨、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新品种 25 个。其中,柠檬新品种“云柠 1 号”等在德宏柠檬产区柠檬种苗及配套技术应用覆盖率达 90% 以上,累计推广柠檬种植面积 7 万余亩,累计新增产量达 9 万多吨,累计新增销售总额近 3 亿元;选育的红梨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我省主栽区大范围示范推广达 6 万亩,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施率达到 100%,亩产量达 4 吨左右。
三、以点带面,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一)挂钩扶贫
省农科院在挂钩扶贫景谷县扶贫工作中,创新扶贫思路、扶贫模式和扶贫举措,按照“聚焦顺南、服务凤山、辐射景谷”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一条以茶叶、烤烟和粮食作物提质增效,林下药材、养蜂、热果、食用菌、种养结合等工作为重点,以培养专业合作社和技术技能培训为抓手,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助推农民增收脱贫的精准科技扶贫之路。挂钩扶贫工作遵循“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基本要求,紧扣脱贫、摘帽、增收 3 个主要目标精准发力,做到了扶贫项目、专家团队、科技传授、科技合作“四个到位”,举全院之力推进顺南村脱贫攻坚工作。一是扶贫项目到位。确保顺南村有 1 至 2 个主导产业发展项目,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培植特色优势产业;二是专家团队到位。围绕当地生产,组建了由 182 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下设作物、果蔬、药材、食品安全等多个服务组 , 为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三是科技传授到位。结合我院的人才、技术优势,加大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提高从业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四是科技合作到位。与景谷县签订院县合作协议,以共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景谷)试验站”为平台,加快景谷特色优势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及培训,加大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力度,强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在顺南村实现全村良种全覆盖, 完成优质杂交稻“两优 2186、2161”综合示范种植;“云粳 39、43”水稻新品种示范;高产优质玉米“云瑞 89、407”综合种植示范;“云大豆 2 号、3 号、4 号”新品种套种玉米、套种烤烟示范;茶园改造及综合示范;高产优质麦类品种示范;花油系列油菜示范累计 6300 亩;实施 3 个食用菌大棚种植平菇、香菇和灵芝共 1 万棒。全村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率达 90% 以上,增产效益凸现, 水稻产量最高增幅达 112%。2016 年末,顺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5 年的2400 元提升到 3412 元,人均增加 1012 元,增幅达 42%。采取“互联网 +”的全茶叶产业链增值扶贫新模式,实施“爱心茶园”扶贫项目,借助“互联网 +”的力量,搭建“产地直供”、“茶园到茶杯”、“茶农到消费者”的产销直通电商平台,大幅度提升了茶农的收入,该模式被中央网信办评为“全国网络社会组织品牌项目”,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成功范例推荐。
(二)藏区科技扶贫
省农科院组建 33 名各专业学科资深专家为队员的科技进藏服务团,整合下属 17 个研究所资源,为发展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迪庆藏区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服务团先后派出 6 批科技人员开展实地调研,在精准把脉基础上开出发展良方,确定采取长短结合、抓大带小、突出重点的策略,启动实施维西五项特色产业科技服务行动计划。一是药食用菌产业。按照高附加值、耐贮运、反季节的思路,分别在永春乡、保和镇、塔城镇开展栽培试验示范,第一期 6000 个云南白灵芝菌棒种植试验已圆满完成,并在永春乡永福蔬菜合作社开展了总数 5 万个菌棒的小规模种植示范;二是蔬菜产业。开展并完成蔬菜育苗工厂建设;三是中药材产业。推进云当归、秦艽地理标志认证前期工作,对中药材病毒病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开展中药材脱病脱毒标准化育苗;四是晚熟蓝莓。在永春乡开展晚熟蓝莓种植示范,并在攀天阁乡建设了蓝莓采摘体验区; 五是林下魔芋种植产业。开展了 200 亩花魔芋引种试种。在科技服务中,打破常规,以更加接近生产实际需要、更加接近市场需求、更加接地气的创新模式展开,邀请 6 家具有一定实力的农业互联网企业、农业投资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开展面对面的服务对接,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省农科院立足自身品种、技术以及与市场对接较为紧密的优势,结合藏区农业生产条件独特的特点,对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及建议,并在品种选择、育苗育种、栽培技术、加工研发和市场推广各个环节均安排了相应的人员或企业进行对接和技术服务,最大程度地确保藏区农产品品质好、产品新、价值高。
(三)独龙江乡科技扶贫
省农科院与怒江州紧密合作,牵头制定了《独龙江种植业帮扶工作方案》,重点针对草果、重楼等优良种源筛选、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及包装贮藏等进行帮扶,同时开展石斛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和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及技术培训。专家组先后 11 批次深入独龙江乡,进驻独龙江乡的专家达 90 余人次,培训当地农民及科技人员 700 余人,免费向当地村民发放草果苗 22 万余株、中药材种苗 5 万余株,粮经作物示范 2300 亩。“科技支撑产业,产业带动致富、培训提升智力”的科技帮扶在独龙江乡成效明显。
省农科院科技人员长期深入田间地头,把科技成果带到一线,支撑企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前省农科院已在全省建立专家基层工作站 44 个,培养基层农技人员 4 批 70 人,每年派出专家 500 余人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下一步,省农科院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继续扩大良种良法推广示范,整合力量,突出全产业链发展,结合产业特点在扶贫、扶志、扶智上做好引导、示范,因地制宜、多点用力,在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发展中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助力我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