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技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27号提案回复意见的函   
来源:资源配置与管理处     2019-09-19 11:33:35     【字体: 】    

民盟云南省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打造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已交由省科技厅主办。提案充分体现了民盟云南省委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省科技厅对民盟云南省委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衷心感谢民盟云南省委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收到提案后,省科技厅对该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认真研究《提案》提出的意见建议,现将提案提出的四个方面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充分发挥政府科技管理组织优势打造创新平台”的建议

一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财政科技资金进一步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实现政府财政资金对创新的引导作用。2017年以来,省科技厅以问题为导向,以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及“三张牌”打造和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围绕基础研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技术创新引导与科技型企业培育、人才与平台(基地)等五大计划,整合凝练项目,优化和统筹资金配置,形成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科技计划项目支撑体系,用有限的资金最大力度引导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为全省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其中,省科技厅2018年用于支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项目经费共计8.94亿元,占总盘子的55.4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资金共计12.55 亿元,占总资金的73 %。2019年用于支持产业及企业发展的资金超过11亿元。

二是打造产学研用“大与小”结合的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国家绿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建,初步形成了示范区建设方案;起草了《昆曲玉楚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开前期开展了调研,积极推动昆曲玉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玉溪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出台《玉溪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小平台”方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培育,云南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等工作成效显著。至2019年,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4家,依托单位为企业的达74家,重点实验室88家,依托单位为企业的14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企业联合建设的2家。从创新“大平台”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创新“小平台”的不断建设,为全省产学研用奠定了平台基础。

关于“以产业研用相结合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企业牵头的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引导作用,在年度重点领域项目申报指南制定过程中,充分明确方向,紧扣产业核心技术问题,以产学研结合为重点,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凝炼支持方向,强化系统设计和布局,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2017年开始,省科技厅进一步改进重大项目组织模式,由具备能力条件较好的大企业或具备产业协调能力的单位牵头,高校和院所参与,开展集成创新,加强创新协同。同时,还明确支持重大科技招商引资项目,强化创新资源向产业和企业汇集。2017-2019年以来,80%以上的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均由企业、高校、院所参与共同完成。特别是2019年,省科技厅设立8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与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大专项一起,实施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和实施项目,并以产业化、市场化等指标进行项目评价。

二是引导企业、高新、院所产学研结合。2016年1月29日印发的《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云发〔2016〕5号)中明确“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合作开展研究开发,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择优按研发经费一定比例进行补助”,”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技术和人才的源头支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现2020年全省R&D经费投入占GDP2.5%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17〕12号),明确要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研发经费投入,提出“鼓励企业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的产业技术前期研究,引导支持企业自主选题,在高校、院所设立产业技术预研资金,省财政按照企业到位资金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

三是建立产学研对外合作平台,促进企业创新。《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平台”。为此,省科技厅围绕我省重点产业、“三张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先后与各国内大学合作,在云南建设了南开大学云南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昆明北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研究平台。特别是2019年,北航云南创新研究院、云南国际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绿色食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云南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启动建设,极大推动了我省企业与国内相关大学、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厅2019年度支持上述相关平台的财政资金金额超过1亿元。

四是加强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近年来,省科技厅不断强化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近三年来,民营企业承担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金数量占了支持企业总资金量近一半以上,其中2018年达到了4亿元。同时,省科技厅还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创新创业大赛”、“众创空间”、“科技金融结合”等多个专项,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省市场监管局通过培育认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知识产权挂掉融资和专利许可不断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关于“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一是初步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省科技厅按照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求,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围绕打造我省“三张牌”等重点工作,分层次递进式实施包括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院士自由探索、省创新团队培育等科技人才计划专项,加大人才引进和本土高层次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全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截至目前,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97人、省技术创新人才492人;选拔、培养省创新团队233个。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3人;选拔、培养省科技领军人才31人;支持在滇“两院”院士10位开展自由探索项目研究;

二是相关企业人才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改革目标,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培育发展众创空间、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30多项配套措施。2018年,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的统筹协调下,新制定了云南省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专项、云南省“高层次人才”专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专项等系列实施细则,不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动力与活力,为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营造了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省科技厅设置基础研究青年项目,在“两类人才”遴选上,也鼓励青年人才申报。在引导科技人员、人才向企业流动等方面,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先后印发《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实施意见》《云南省科技人才双向兼职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科技人才双向兼职,从事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教学、项目合作、短期工作等。

关于“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大环境”

一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体系。201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 《云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云政发〔2018〕60号),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将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经费纳入省科技厅部门预算予以保障,明确提出:省级财政资金对引进先进技术成果的企业,按技术交易实际金额的2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给予奖补。201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云政办发〔2017〕13号),从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载体、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大力推动地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多元化资金投入等8个方面提出21条具体的任务措施。《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 “围绕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研究,形成的支出进入企业当期成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享受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同时,省科技厅还配合省财政厅,研究起草了《云南省财政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 》,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财政支持20条措施 ,现准备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二是打造成果转化对外合作良好环境。构建“科技入滇”长效机制,前三届科技入滇,云南省与省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共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四个落地”签约项目1907项,其中科技成果达998项、科研平台323 项、人才和团队417个、科技型企业28家,科技投融资项目11个,其他项目落地130项。积极筹备2019年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会,梳理出306项重大科技需求对接上海科技资源。组织开展了滇台农业科技成果对接会,承办了云港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对接会、云台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合作对接会。修改《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主体首次向省外开放,并规定对于事关我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允许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申报,但项目产业化应用及生产地点应在云南省行政区域内。

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提案提出的四点建议,并结合我省建设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的内在要求,省科技厅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昆曲玉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曲玉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灵长类生物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建申报工作。推进玉溪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北航创新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研究院、云南国际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绿色食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云南研究院、生物多样性大数据中心、中科健康(腾冲)科学城、铝工业研究中心、硅工业研究中心、先进铝材料创新中心、电池检测中心及电池材料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争取“国家材料参数库稀贵金属库”落地云南。继续加大创新供给和产业化应用,开发一批新产品,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构建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撑平台。

二是以产学研用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继续以“项目+专题”的重大专项组织形式,组织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攻重大科技项目,特别是在水电铝材一体化、水电硅材一体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及电网侧、储用绿色电力技术,开展一系列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新产品开发,建设完整产业链,推动实现千亿级绿色低碳水电铝材一体化产业、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或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的方式,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继续实施科技金融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创新创业大赛)等专项,加大对广大中小科技型企业金融和创新支持力度。探索实施创新券,引导高校、院所以及相关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深入推进《实现2020年全省R&D经费投入占GDP2.5%的实施方案》有关产学研相结合政策落实落地,适时启动修订我省研发经费后补助实施办法,加大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引导力度。对企业牵头的科技计划项目,探索灵活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强化绩效目标管理。进一步加大大型科研仪器对中小企业开放力度,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三是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进一步实施好重大科技人才培养工程;聚焦重点产业、瞄准紧缺急需,支持企业单位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做到引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解决我省产业发展的紧迫急需。同时,坚持人才、团队、项目、平台集聚培养。通过“人才+团队+项目+平台”四位一体及产学研用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育人才、带团队、促创新、建平台同步发展。进一步强化人才依托项目和服务科研生产实践的目标要求,把人才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现实贡献作为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推动人才和团队研发水平往高处发展,智慧才干接地气、见实效,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为产业企业发展服务。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一步研究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持续改进人才引进机制和模式,尊重和发挥市场在人才流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人才交流平台建设,强化政府人社部门的对企业创新人才的相关政策指导和服务保障。

四是进一步优化成果转化大环境。继续推进《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云南省现代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云南省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配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政策制定。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有关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找准评价标准、薪酬激励、经费使用、人才流动、机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一批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强化横向与各部门、纵向与各(州)市的政策协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和完善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制和机制,建设包含科技资源云数据中心和技术交易服务体系的云南省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各州、市设立专项资金,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建设等工作。继续推进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加快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运用奖励力度,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知识产权支撑。研究制定有关科研人员职务成果长期使用权的政策措施。加强财税、科技扶持政策宣传培训,切实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等优惠政策。   

再次感谢民盟云南省委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6月11

(联系人及电话:刘松,63136221)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