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晓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JY100014010439号)交省科技厅主办,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卫健委、省药监局、昆明市政府协办。在省人大徐彬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张治礼副省长的督促领导下,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省政府办公厅议案处和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四处的指导下,省科技厅会同各协办单位,严格按照“五个一”要求,通过召开协调会、实地调研、组织面商等方式,共同研究形成办理意见,现答复如下:
为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要求,省委、省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云南产业强省的重点产业之一,成立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由省级有关部门群策群力,以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支撑云南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22年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8.23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其中,昆明市作为全省生物医药集聚地和核心区,2022年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1304.26亿元,形成了高新区、空港经济区双核引领、经开区等多点支撑的产业集群格局。
一、以昆明为中心推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及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云南省“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以昆明为中心,按照“一核、三区”空间布局,建设一批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化园区,打造医药先进制造集群,通过园中园、飞地经济模式推进医药制造业聚集发展。
目前,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以昆明为中心,在玉溪、楚雄等6个重点州市,形成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玉溪高新区、楚雄高新区、大理高新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等8个重点聚集区,其中,昆明高新区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至第17位(全国共211个),昆明高新区入选全国仅有的16个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昆明市在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愈发凸显。
(一)支持昆明建设“国际健康生命科学城”
为贯彻落实党政代表团赴四川调研精神,借鉴天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将昆明打造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推动云南生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省科技厅作为生物医药产业主抓部门,首次提出在昆明建设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科学城构想。经广泛调研,结合昆明总体布局规划,遴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昆明高新区和安宁市,选址规划建设“国际健康生命科学城”。
目前,省科技厅会同昆明市建立了协同工作机制,开展前期选址调研,由昆明高新区和安宁市分别完成初步规划设计工作。同时,与昆明市建立了共同策划招商项目、共同搭建招商平台、共同组织招商活动、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共同开展重大项目后续服务“五个共同”的招商工作机制,创新招引模式,围绕“国际健康生命科学城”建设规划,加大招引力度。2023年,省科技厅会同昆明市充分利用“科技入滇”、“沪滇合作”等机制,赴北京、杭州、深圳、广州等多地开展“双招双引”,通过举办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生物医药产业推介会、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推介会等活动,邀请院士专家、高校学者、中国TOP100投资机构代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力TOP100企业代表参加,精准对接全国资源,推动昆明高新区与上海科创办等签署合作协议,引进上海宝藤建设西南数字医疗创新港,引进上海均和集团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签约金额达60亿元。
(二)高质量建设“昆明(磨憨)大健康产业开放试验区”
为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促进磨憨大健康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加快构建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昆明市牵头编制了《促进磨憨国际口岸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聚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大健康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成一批功能多样、业态集聚的大健康产业功能区和基地,健康产品及健康业态丰富多元,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昆明(磨憨)健康产业开放试验区初具雏形”的建设目标。目前,《实施方案》已上报市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待市领导小组研究审议后印发实施。
同时,为加快推进增设磨憨口岸为药材进口边境口岸工作落实落地,省药监局于2022年10月成立专项指导小组,积极配合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全程跟踪服务口岸工作,努力提升边境口岸、自贸区药品监管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通过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磨憨口岸的申请近期将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
(三)加快药品、健康产品审评审批
一是省药监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云南省关于加快化学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对仿制药政策支持力度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快创新药品审批上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等制度措施,持续优化服务。二是提前介入开展审评检查咨询服务。省药监局依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坚持靠前服务,成立药品咨询服务专班,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注册申报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积极协调国家药监局将具有重大创新性、满足临床急需的药品,纳入优先审评范围,推动加快产品上市进程。三是提供审评审批技术支撑。多方面扩充监管资源,优化技术支撑机构设置,充实专业技术力量。鼓励第三方机构申请国家资质认定,承担注册检验任务。四是持续提升生物制品批签发能力建设。为填补我省疫苗批签发平台的空白,提升我省疫苗监管水平、保障产业长远健康发展,2020年9月,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筹措专项资金1.76亿元支持省生物制品批签发实验室建设。通过项目实施,2021年11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签发授权,成为国家疫苗批签发机构,并承担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批签发检验。
(四)推动医药产品纳入国家医保、省级医保目录
一是出台《云南省基本医疗保险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和中药饮片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医疗保障局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云南省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建立省药监局、医保局、卫生健康委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采取一系列倾斜政策和特殊措施,全力支持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二是积极推荐我省中医药产品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我省2018年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增的292个药品中省内企业生产品种152个,占52.2%,其中,省内中成药品种增补占比达80.6%。2019年以来,成功推荐血塞通、天麻片等15个云南特色民族药和心脉隆注射液、健胃消食片等6个云南主产中成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三是医保支付政策向中药配方颗粒倾斜。在国家医保目录政策一直没有对中药配方颗粒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我省明确中药配方颗粒参照中药饮片政策执行,纳入省级医保药品目录管理,并同步纳入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用药范围。
(五)积极推动“云药”国际化
省科技厅立项支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云药”国际化进程,其中,三七中药材及种子种苗、天麻中药材3个标准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可的GRAS(一般认为安全)认证;痛舒胶囊、血塞通软胶囊获FDA批准开展Ⅱ期临床研究,迈出了云南乃至全国民族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一步;昆药集团青蒿素系列、三七系列等产品销往全球,乌兹别克斯坦甘草项目已成为昆药集团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站,是海外战略“产业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云南中药国际(欧盟)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搭建符合欧盟标准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批国内紧急使用、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获得泰国药监局批准;沃森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获印度尼西亚紧急使用授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建设一个生物医药科学城。在昆明建设“国际健康生命科学城”基础上,以“园中园”形式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特区,加强机制创新,整合优化省、市、区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建设专业平台载体,完善专业化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有序引导全省“上、中、下游”龙头企业带头入驻园区,引入省外在孵企业、省内潜力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田”。
二是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体制改革。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制度,组织实施好“省市一体化”项目,重点支持在昆“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产业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施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按照“大抓产业、主攻工业”要求,支持昆明市在疫苗、民族药等优势产业,高端仿制药、功能性化妆品等新兴产业,精准医疗、细胞治疗等未来产业,盘活一批沉睡品种、孵化一批专利技术、形成一批创新产品、培育一批企业集群,巩固优势地位、抢占市场先机。完善以昆明为中心的共性技术和中试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GCP、GLP等专业化平台建设,加强对有特色、有潜力的重点产品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加快沃森生物、医学生物所、贝泰妮等在昆龙头企业核心产品研发上市进度,加大康乐卫士、超启生物、西草资源等在昆新兴企业发展培育力度。
四是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加强与昆明市的招商协作,推进昆明高新区与上海科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合作,采用人才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方式,探索“办论坛、促转化”路子,结合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云南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系列推介会等活动,重点推介昆明高新区、滇中新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磨憨)大健康产业开放试验区等重点园区,采用人才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方式,快速形成产业发展新势能。策划与广东天使会合作,瞄准大湾区生物医药“潜力股”,计划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的初创型企业,通过3—5年培育,形成“小而美”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型聚集区。
五是建设一批投融资平台。加快推动设立云南省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与省金控集团完善基金设立方案,积极向省政府专题汇报,争取政策“破冰”,采取直接投资项目,或通过参与、设立子基金方式开展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科技型企业以及“国际健康生命科学城”等重大项目。推动成立首期注册资本金2亿元的云南省科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方面的增信及风险分担作用,为我省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化科技担保服务,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可得性及首贷率,同时探索与基金等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结合途径,培育创业投资基金联合体,撬动10亿元的银行信贷资金支持,营造稳定宽松的创新金融环境。
六是争取建设中药民族药产业合作示范区。立足云南生物资源、天然药物和民族医药资源优势,结合《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请求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在我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合作示范区,在中医药政策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方面进行全面探索,持续做好我省民族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工作,积极向国家医保局争取对我省彝药、傣药纳入调整范围。支持我省在符合条件的边境口岸争取中药材进口资质,推动中药材跨境交易。支持我省开通医疗器械和中药民族药特许使用通道,参照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政策,对云南省内医疗机构因临床急需中药民族药的申请,由省人民政府实施审批。支持示范区开展真实世界研究试点,对偏远民族地区人用经验数据收集整理和民族药新药审评审批提供技木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整合民族医药优质资源,深化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为云南中医药传承创新多方位赋能助力。
感谢杨正晓代表对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7月26日
(联系人及电话:社发处黄威林,0871-6313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