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提案会办要求,省科技厅结合职责职能,经认真研究,现对省政协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第120300301号提案“关于创新农业科技政策体系助力精准扶贫长效脱贫的提案”提出以下会办意见。
一、科技扶贫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科技扶贫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决心更坚定、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整合资源力度更大、科技特色更明显、示范带动作用更突出的总体思路,依靠科技人才,开展智力扶贫;转化科技成果,实施技术扶贫;培育创新主体,支撑产业扶贫。
(一)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脱贫攻坚智力支持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派出专家服务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等,突出科技人员对贫困县、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结对帮扶作用。截至2019年,云南省累计认定派出各类科技特派员14130人次,直接引导参与创业项目农户3227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民193.71万人次,推广新技术580余项,引进新品种540余个,辐射带动农户94余万人;每年选派一大批科技人员到89个“三区”县开展科技服务、成果推广示范等,2014—2019年全省已累计选派“三区”科技人员9767人次;云南农业大学每年选派近300名专家教授深入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推动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在全省科技扶贫工作中形成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二)聚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对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示范的支持,形成技术扶贫。按照《云南省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各州(市)开展了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工作,2017年备案建设43个,2018年备案建设53个,2019年备案建设27个,基本按照每个中心40万元的标准给予经费补助。到目前为止,共备案建设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3个,基本实现到2020年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覆盖的目标。同时,按照《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市、区)建设方案(试行)》,省科技厅2017年建设示范县(市、区)11个,2018年建设示范县(市、区)12个,2019年建设示范县(市、区)10个。均已按每个示范县(市、区)安排科技经费200万元。累计建设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市、区)33个,实现《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到2020年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30个的目标要求。
(三)聚焦农业农村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为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打牢基础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建设。2017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建设工作,强调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新修订出台《云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云科规〔2018〕10号),进一步明确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和管理要求。截至目前,云南省累计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8家。云南省共有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3个,红河、石林、楚雄、玉溪和滇中5家园区已通过科技部验收。据不完全统计,各园区累计研发投入达9800万元,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20余项,入驻企业550家,申请专利200余件、已授权专利60余件,农业生产总值达180亿元,起到了较好的产业聚集效应,为产业扶贫打好基础。
二是加强农业农村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出台《云南省“星创天地”建设实施办法》,以指导全省各地加快构建形式多样的“星创天地”,服务广大基层农村创新创业。持续推进省级“星创天地”培育建设工作。2018年,进入建设培育的第三批省级星创天地33家通过验收,认定为第三批星创天地。2019年,第四批星创天地52家进入培育建设期。至此,云南省共培育建设省级星创天地136家,其中已认定84家;国家备案三批51家。到目前为止,136家省级星创天地共有示范基地面积26.63万亩,引进新品种近400个、新技术近100项,入驻中小微企业1362家,服务团队4787人,年生产总值约85亿元,获得发明专利104项、商标权证138项。其中,在贫困县范围内的36家星创天地累计带动农户9384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4万户,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504户,带动就业20264人,累计培训农户498304人次。
此外,云南省建有农业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1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8个,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将推动形成农业创新创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业扶贫。
(四)强化科技支撑,夯实产业科技扶贫基础
2018—2019年度,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安排科技扶贫示范项目资金1.1亿元,面向全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进行科技项目倾斜支持,由州(市)组织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近600余项,帮助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特色产业,转化科技成果,开展科技示范。累计培育特色产业274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1个,覆盖贫困村587个,带动贫困户9592户。省农科院积极发挥特色和优势,近3年来,围绕粮食作物、花卉、甘蔗、蔬菜等开展技术研发,累计107项品种及技术被推介为云南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面积2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超过18亿元。省科技厅持续多年在全省25个边境县和3个藏区县实施“科技兴边富民专项工程”,在全省贫困地区培育形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星创天地、优质种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以生产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
(五)以院士专家的智慧力量助力对口帮扶、脱贫攻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围绕扶贫点—普洱市澜沧县的脱贫目标,在朱有勇、陈宗懋等院士领衔下,建成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示范园,通过科技引领,形成了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为全省脱贫攻坚做出了示范。2018—2019年,2次在澜沧县召开云南省科技扶贫工作推进会议,总结和推广澜沧科技扶贫的经验和模式。探索通过科技人才结对帮扶、科技扶贫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等助推全省脱贫攻坚。2020年6月,在曲靖市会泽县召开燕麦科技扶贫示范推进会,推动乌蒙山区燕麦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云南高质量脱贫。朱有勇院士作为科技扶贫的典型代表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六)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依托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和科技下乡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提高全民科学意识、科技能力和科学素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动员号召全省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群众性科技活动,突出展示科技创新成就,凸显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实施人才增智精准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完善科技特派员配套政策和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员服务“三农”。2020年,省科技厅将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工作机制、管理制度,鼓励科技特派员组团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特派员切实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服务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二)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支持产业扶贫
省科技厅将支持各地在培育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科技特派员合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技术瓶颈问题,逐步构建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三)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智力扶贫
加大乡村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力度,动员各州(市)和相关科研单位、高校、科技企业等围绕脱贫攻坚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加大贫困地区本土科技人员培训力度和科普工作力度,持续开展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宣传、推广科技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专家、科技人员到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现场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和产业技术培训,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的科技意识、科学素质和致富能力。提高贫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扶智,为农户带来农业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激发农户致富的内生动力。
此函。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6月23日
(联系人及电话:杨苏,63194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