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极危重症,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可靠方法早期识别和预警。加之患者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救治成功率取决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需要实施有效方法。
针对两个“卡脖子”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丽霞,带领团队开展了“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体系及区域化救治模式的建立和应用”项目。经过10余年研究,不仅探索研究出疾病预警方法,更建立了一套救治体系,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今年,该项目获2020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探索原因、早期预警、高效救治是项目开展的三部曲。”杨丽霞说,易损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栓,造成冠脉部分和全部阻塞便会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团队研究发现,动脉血管形成不同类型易损斑块的过程中,EMMPRIN、巨噬细胞自噬、钙操作性钙通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是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的正相关调控关键因素;MicroRNA155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是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的负相关调控关键因素。
找到发病机制,团队经过多次试验,首次发现我省绿升麻根茎中提取的一种新化合物具有抑制巨噬细胞迁移、抑制EMMPRIN表达、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为寻找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奠定基础。
除了有治疗手段,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救治还需要“抢时间”。在早期治疗中,患者大多滞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或三级医院门诊、急诊科、影像科,严重延误救治时机,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为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项目团队探索出一套胸痛中心建设的920医院模式,在省内推广全域覆盖、全程管理的急性胸痛三级网络体系,主导形成云南省亚高原山岳丛林地区、极端交通不便情况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协同救治体系。2015年云南省第一家胸痛中心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201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胸痛中心示范基地。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胸痛中心建设从局限于昆明等中心城市,拓展到边远二级医院,205家医院已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其中126家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位居全国第五;基层版胸痛中心98家,位居全国第一,初步实现了全域覆盖模式并形成三级网络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全省心梗患者住院病死率由原来的10%—15%降低至现在的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住院日由14天下降到8天。2020年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显示,云南省胸痛中心建设各类质控核心指标名列全国前列,近5年仅项目团队所在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就先后挽救了3600余名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