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第四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要求,省科技厅结合职能及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就杨林委员提出的《关于“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云南高质量人才培引平台与机制建设》(第120400158号提案)形成会办意见如下:
近年来,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指导下,省科技厅聚焦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平台建设持续加强。加快构建多层次科技人才培引体系,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积极发挥。“十三五”期间,增选“两院”院士4名,培引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123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635名,各类创新创业团队153个,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56名。云南省牵头完成的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人获何梁何利奖。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增长46%。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向高水平迈进,十三五”期间,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422个。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10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云南实验室组建加速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成为全省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二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聚焦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数字云南”重大科技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在滇高层次科技人才累计入选国家级人才称号350个,获国家级重大科技奖励422项,争取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276个;2018年以来,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累计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1169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122亿元,研发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达1298亿元。
二、主动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区域科技人才高地
一是启动智汇云南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省科技厅计划用3年时间,吸引300名南亚东南亚国家青年科学家和青年企业家到云南开展创新创业。
二是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创新格局,广泛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助力云南创新发展。支持园区培养引进科技人才,聚焦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园区重点产业发展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政策落实力度,主动服务自贸区,为3个片区购买办理外国人来华许可工作专用设备,提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政策支持、业务培训。
三是不断推动重点科研合作项目和平台落地。签署《中国科学院 云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景东120m脉冲星射电望远镜合作协议》,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合作不断深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云南(红河)研究院等一批共建创新平台落地运行。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落地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中—老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等20余个创新合作平台,显著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辐射能力。
四是着力优化科技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施行,为打通云南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提供了法律保障。围绕收入分配、“三评”改革、科技奖励、研发经费投入、科研管理、科研诚信、科技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保留行政权力事项11项、明确公共服务事项14项,实施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机构及人员更大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开展“揭榜挂帅制”试点,优化项目组织管理方式。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在生物医药、大健康、绿色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坚持全球视野,深化云南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强院士专家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加快实施“智汇云南”计划,更大力度实施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为把我省建设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做出贡献。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4月1日
(联系人及电话:王可心,6317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