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 打造科技自立自强高地”的建议,已交省科技厅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很好,我们已重点地采纳,并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落实。云南省于2018年启动实施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构建了全国性稀贵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体系,实现全链条创新布局,平台建设初步完成,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将紧扣省委省政府重塑有色金属产业新优势、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培育等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主动融入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2022年云南“两会”精神,以前期工作为基础,强化顶层统筹协调,整合创新资源,培引一批新一代高层次人才,建立起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构建材料大数据驱动新材料协同创新研发体系,实现一批稀贵金属新材料先进技术和“卡脖子”新材料的研发及工程化应用,努力成为保障我国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国际同行的引领者,带动云南省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科技自立自强做出云南贡献。
一、着眼目标定位,强化顶层统筹协调
面向经济主战场,立足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通过自上而下组织、长远规划、综合引领,由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等部门集中力量、持续统筹支持,根据“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总体目标达成、长远规划布局、分步骤实施”的实施规划(施工图)总体目标和计划,针对国家和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主要围绕云南省贵金属、锡、铟、锗、钛、液态金属等优势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研究制定云南省“十四五”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实施工作方案,并统筹协调推进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和总体目标达成。
二、聚合创新资源,构建材料大数据驱动协同创新体系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牵头,联合省内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依托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研发平台的建设基础,组建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云南省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按照“政产学研用”组织模式,聚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全面建成和优化提升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数据库3大公共基础平台,云南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锡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液态金属材料基因组研究中心等5个专业研发平台,加快建设贵金属、锡铟、锗、钛、液态金属等专用数据库及贵金属、锡铟、锗、钛、液态金属、铜铝等6大材料基因工程应用示范基地。同时,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负责牵头组织申报并承接国家、省相关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组织开展新材料产业交叉学科关键性技术协同创新攻关,建立多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创新体系,管理、共享、运营涉及数据相关资源,为社会提供数据服务,构建材料大数据驱动协同创新体系,解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全面支撑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三、攻克“卡脖子”技术,打造世界级稀贵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持续跟进国家工信部2021年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投标工作,依托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发展专项等,推动实施一批以贵金属、锡、铟、锗、钛、镓、铜、铝等新材料产业为主的“卡脖子”、战略核心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采用“军令状”等组织方式,以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为主要考核目标,运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推动若干战略材料及技术实现“0到1”突破,掌握一批战略核心新材料关键技术及进口替代自主可控领先技术,攻克一批“卡脖子”战略核心关键新材料产品限时攻关并产业化,实现集群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完善自主可控的稀贵金属新材料全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世界级稀贵金属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我国迈向全球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供应链与价值链高端。
四、依托项目实施,着力培养新一代材料高层次人才
通过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实施,培引一大批组织策划、管理及实施重大项目的专业化管理组织实施团队以及高通量计算、制备与表征、数据库和数据挖掘分析等专业研发团队,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新一代材料高层次人才,提升和优化新材料产业人才结构,快速推动云南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此函。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1月25日
(联系人及电话:何俊杰,0871-6313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