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
按照提案会办要求,结合省科技厅职能,经认真研究,现对政协云南省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050395号提案《科技赋能农作物种质资源,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下会办意见: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种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云南高原现代农业竞争力标志性、先导性工程,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长期以来,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将科技创新作为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重点开展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优良品种选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云南种业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一)建立创新平台
1.组建云南省重点实验室
为加强云南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织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学科水平发展、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省科技厅在农业优良品选育种领域布局了3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分别为:依托云南师范大学建立的“云南省马铃薯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云南省稻作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要任务是针对生物育种发展前沿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2.组建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加速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省科技厅布局了4个农业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建立“云南省主要农作物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建立“云南省稻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云南省烟草种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建立“云南省热带亚热带玉米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为全国重要的木本油料基地,云南已建立有“云南省木本食用油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木本油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西南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经济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昆明)”,为云南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
(二)农作物良种选育及推广情况
1.稻作品种
省科技厅在“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云南高原粳稻种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重大专项,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的水稻优良品种;形成了分工明确、科企密切结合的高原粳稻育种新机制,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种子生产基地、商业化育种体系,对我省科技计划新近育成的云粳、楚粳、会粳、凤稻、文粳、云玉粳等粳稻新品种进行规模化繁种生产;常规粳稻年生产繁种面积从目前的1.2万亩提高到2万亩,生产良种数量从目前的700万公斤提高到1200万公斤。2016年育成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水稻新品系9个,并提供参加2017年云南省常规粳稻品种区域试验,育成通过云南省审定品种2个(云粳42号和云粳43号),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凤稻25号和凤稻26号),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云粳42号和云粳43号)。初步建设高标准的区域育种站4个(温暖粳稻区1个、温凉粳稻区2个、高寒粳稻区1个);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优质香米新品种云粳26号、云粳29号选育及应用)。
2.花卉品种
2016年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花卉品种众创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已申报新品种14个,获授权月季、百合菊花、香石竹等新品种9个,省登记保护香石竹、非洲菊新品种9个;“互联网+花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重大科技专项,以云南产业规模基础好、发展空间大的鲜切花、小型盆栽观赏植物及部分加工花卉为研究对象,采用“互联网+”的新理念、新技术,对云南特色花卉科技成果与资源进行全产业链的集成与再创新,重点开展花卉新品种众创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智能精准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花卉科技O2O推广技术创新与应用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实现从品种到产品全产业链的各环节、跨学科、线上线下的技术和信息融合,形成高效、实时、共享的新型花卉创新体系和推广模式,推进云花科技和服务模式的变革,扩大云花影响力和竞争力。截至 2020 年底,我省育成花卉新品种 1054 个,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涵盖鲜切花、盆花、地方特色花卉、绿化观赏苗木及食用花卉。已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在欧盟、日本获得授权保护并在国外进行推广运用,改变了国外品种长期垄断种业市场的局面,实现了主要花卉品种从单一引进向引进与输出并行的历史性转变。
3.苹果和红梨品种
自2008年开始,在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苹果育种团队在引种的基础上利用芽变选种和分子辅助育种手段,对70余份苹果品种资源和地方砧木进行了分子身份证鉴定,系统开展了砧木无融合技术和远缘杂交技术研究,初步构建了果树高效育种实验评价体系,成为我省最具代表性的苹果育种研究机构,目前引进选育出“云引苹果1号”、“云引苹果2号”、“昭富1号”、“昭富2号”和“华硕”等5个品种及“红将军”、“红露”、“云矮砧”系列等品种(系),在云南高原苹果品种结构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中早熟苹果新品种的矮化栽培,已占到全省“十三五”新发展苹果面积的20%以上;同时期的红梨育种团队还引进和选育了红梨新品种(系),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省共审定和引进农作物品种996个,是“十二五”的1.82倍,其中省级审定599个,引种 397 个,审定和引种杂交玉米品种739个,杂交水稻品种104 个。登记291个品种,全部源于省内选育。云南省林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共收集云南松、华山松等乡土特色树种150多种,种质700多份;草本植物500多种,种质1000多份;兰科植物418种,种质500余份,已被评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林木种质资源库。
(三)多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云南种业科技创新具备“请进来、走出去”的潜力和需求,与我省相邻相近的东盟国家土地肥沃、热量资源充沛,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由于自然气候类型与云南省相似,我省相关科研单位培育出的水稻、玉米、小麦、甘蔗、柠檬等新品种输出到部分东盟国家进行试种后,表现出了良好的品质和增产潜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受到了这些国家农业部门和生产者的欢迎。云南高原特色种业科技创新具有与周边国家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的优势,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加强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为建设南亚东南亚科技辐射中心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积极开拓航天育种新领域
2014年7月和2017年9月,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先后2次签定《共同推进太空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6年来,在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发射任务中,先后搭载了云南的特色花卉、野生菌、中药材、经济作物等的种子、枝条、菌种,共计约4450克。经过有关科研机构的地面实验及选育,太空育种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太空品种均显现出产量高、抗逆性的特点。2016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云南省太空生物科技发展促进会在玉溪市共同成立了“中国航天育种高原特色物种中心”,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挂牌设立的航天育种科研基地。
为深化双方科技合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2020年11月在昆明签定了第三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太空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云南省将借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平台优势,优选更多云南特色物种进行搭载,加大地面培育优选力度,促进成果转化并推动产业化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近年来,我省种业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农业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为此,省科技厅将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农业作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制定评价标准,收集一批“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优良品种育种材料,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引进和培训高层次人才,加强对育种理论和方法的创新研究,创新常规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提高生物育种技术水平和育种效率;三是开展育种设施设备研发,切实改变机械化、集约化水平低的局面;四是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鼓励相关单位协作配合,开展特色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农作物育种总体水平。五是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为云南高原现代农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4月25日
(联系人及电话:农村处吴杰,0871-631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