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季征 通讯员:黄晴
“无人机+声纹图谱识别+高清摄像机”,在滇池周边,研究人员通过AI智慧鸟类多元观测系统长期监测鸟类群落变化。目前,高清摄像机在滇池周边已经识别到了骨顶鸡、绿头鸭等17种水鸟。作为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观测的一部分,AI智慧鸟类多元观测系统大大提升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为评估湿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水平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近年来,省科技厅围绕滇池保护治理,统筹协调配置科技创新力量、资源要素和人才队伍开展联合攻关,用科技力量守护好高原湖泊。
在昆明滇池草海,红嘴鸥漫天飞舞。 本报记者 杨峥 摄
统筹力量 协同攻关
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有“高原明珠”之称。从水系构成看,滇池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注入滇池的大小河流共有20余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针对滇池保护治理重大科技需求,我省统筹省内外科技创新力量,共同开展攻关。省科技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和部门,研究分析云南高原湖泊生态修复、生境退变风险预警、重点入湖河道水质改善、水生态系统演变、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和治理难点、堵点,积极落实促成云南省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关于高原湖泊治理的科技合作。
2024年4月,云南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签订生态环境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以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的理论研究、科技攻关及关键技术研发,形成符合云南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原理突破—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创新链条。
依托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和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研力量,我省组织策划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其中,由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清华大学参加的“云南普渡河—螳螂川流域磷污染精准识别关键技术与多维防控技术研发”等2个项目总经费达1174万元。
目前,围绕滇池保护治理,我省已建立涵盖两院院士的40余人稳定科研队伍,并探索建立和筹建了清华大学—昆明滇池高原湖泊联合研究中心、滇池湖泊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云南大学—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多个创新平台,研究范围包括云南高原湖泊生态修复、生境退变风险预警、重点入湖河道水质改善、水生态系统演变、水环境治理等领域。
典型示范 科技引领
“近年来滇池水质由劣Ⅴ类转为Ⅳ类,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减轻为中度富营养,科技支撑是保护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重要因素。”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长潘珉说。
多年来,潘珉研究团队所在的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针对滇池蓝藻水华、面源污染控制、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流域水污染治理等关键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推广。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全过程的量化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4年以来,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先后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完成120多项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及试验示范。其中,完成了滇池湖滨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发并编制规划,在蓝藻水华预警防控技术研发、滇池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研究及水生态修复试验示范、“人工+智能”双模式结合赋能滇池水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环湖污染控制湿地构建与修复技术体系”“高原湖泊治理河塘库湿地集成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技术在滇池“四退三还”“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并多次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2015年以来,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在滇池草海南部大泊口水域组织实施了水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被誉为“水质试金石”的海菜花出现在了这片水域;潘珉团队AI智慧鸟类多元观测系统改变以往人工定点观察的模式,即使面对来滇池越冬数量庞大的红嘴鸥,计算机系统也能在短时间内识别观测范围内的数量,鸟类群落变化监测为滇池湖泊生态系统评价提供依据……一项项科技项目的实施,让滇池保护治理全面提速。
立足长远 精准施治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原则,在《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设置了包含强化控源截污类、水生态修复类、水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类、精细化管理类及专项研究类的规划项目。根据规划内容,我省科技部门、高校、院所强化滇池保护治理的科技支撑,推动了《滇池湖滨湿地建设规范DB5301/T 35-2018》《滇池蓝藻水华分级预警及应急处理DB5301/T 56-2021》等19项地方标准的编制及出台。
针对滇池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开展滇池北部重点水域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监测研究,研发构建的“滇池蓝藻水华监控预警平台”,基本实现了对滇池水华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和预警。
针对滇池水质持续改善等关键问题,研发形成的“生境改善—水草恢复—浊清转换”等成套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在滇池草海和大泊口水域得到示范应用,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目前大泊口沉水植物盖度达42%,生物多样性状况明显改善。
经过多年的努力,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取得可喜成效,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圈逐步完善,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现有鱼类26种。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强化与相关部门和州市的协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系统设计,对九湖保护治理中的共性问题,设立中国工程科技云南战略研究院咨询项目,请院士专家为云南把脉问诊。对单个湖泊河流存在的问题,按照“一湖一策”的治理思路,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解决方案,努力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