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赵汉斌
攻克多项隧道建造世界级难题;“云蔗081609”品种高峰期蔗糖分打破国际最高纪录……2月14日,2025年云南省科技工作会议上亮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会上,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高俊介绍,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15%,研发经费投入达346.73亿元,增速居全国第6位。云南围绕天文、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优势特色学科领域的原始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滇中引水重点工程施工装备研发、大尺寸高品质氧化钒材料制备等诸多突破,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过去一年,云南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00户以上,新增备案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55户。同时,‘彩云汇’双创大赛影响力持续扩大,吸引省外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企业入滇落地运营;腾冲科学家论坛效应显著,累计促成人才引进项目496个,招商引资项目780个。”高俊介绍,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云南省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三样”产业快速发展,绿色铝工业产值突破800亿元。
此外,在工业领域,云南在装备制造、高技术制造领域增加值分别增长19%和17.7%,推动了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在农业领域,云南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茶叶、鲜切花、核桃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云南还通过科技赋能,推动中药材产业二次开发,支持著名特色中药品种进行市场推广。
“在科技体制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尚朝秋说,云南通过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从2012年的4.7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12.12万人。同时,云南通过“一事一议”引才、揭榜引才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32个。
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云南还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聘科技副总、产业导师,打通科技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智汇云南”计划,引进全球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建国际联合创新平台。
“近年来,科技在云南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尚朝秋表示,2024年,全省选派1800名“三区”科技人才和2326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一线,实现边境县市、沿边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常在村”。此外,云南通过科技支撑医养健康事业,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发布了《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支持二次开发中成药名录》,支持29个特色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
2025年,云南省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科研主体新动能,推进科教融汇、产才融合,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放权赋能;持续深化国内国际合作,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实现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和共建共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更加有力地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