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注重新的研发载体的培育”的建议,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基础
(一)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省人民政府成立云南省科技领导小组,对全省科技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完成机构改革,强化战略规划、区域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的科技工作。围绕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展和激励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云南省先后出台了40余项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保留行政权力事项11项、明确公共服务事项14项。2020年颁布施行《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为打通云南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云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2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实现翻番,全国排名从23位提升到19位。省级科技财政经费争先进位,2020年增速居全国第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增长46%。专利申请量翻一番,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均超过70%。技术合同成交额较“十二五”增长近8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分别较“十二五”增长83%、66%、81%和233%。云南省牵头完成的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人获何梁何利奖。
(三)创新载体建设总体情况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新建省重点实验室5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8个,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10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167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386家。云南实验室组建加速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成为全省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422个,实现州(市)全覆盖。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云南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昆明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云南(红河)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行。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落地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中—老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等20余个创新合作平台。
二、下一步开展的工作
“十三五”期间,云南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下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云南是欠发达省份,科技基础弱、底子薄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短板突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仍然不强,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面向“十四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工作将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坚持聚焦重点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高质量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部署,加强对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工作的系统谋划,充分认识和把握云南在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系统性和操作性,坚持开门编规划,上询下调中咨询,充分调动科技界、产业界和社会各界力量,广汇众智、凝聚共识,以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强省建设重大科技需求为牵引,以培育壮大新发展动能为重点,深入分析云南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明确科技创新的思路,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云南的重大任务和行动路径,形成省、州(市)、县未来五年科技创新的行动纲领,统领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落实“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科技治理能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抓好《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贯彻落实,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评价和激励机制。出台《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建立省、州(市)、县各级政府科技投入协同机制,放大财政资金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杠杆效应。完善金融支持创新政策,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
深入推进科技入滇
持续拓展科技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通过科技招商引资引智,全力导入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为重点的创新资源,深入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交流合作,引入高水平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人才团队;加强院士专家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大力推动合作项目落地见效,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融入国内科技合作大循环。组织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打造云南特色面向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引才品牌。落实好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实施意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合作园,引进国际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四)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研究起草《云南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方案》。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健全培育机制,强化绩效导向,鼓励和引导各类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以及社会力量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路径,着力强化技术创新的供给侧改革,做优存量、做大增量,补齐云南省产业创新体系发展薄弱的短板。力争通过培育,建设一批国内领先或有鲜明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形成覆盖重点产业领域,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
(五)围绕重大产业组建云南实验室
立足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突出云南特色优势,建设云南实验室,优化提升省重点实验室布局,产出一流成果支撑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接照“一室一案”原则,成熟一个启动一个,高水平建设合金铝、贵金属材料、健康产品、烟草科技等云南实验室,着力培育领先科技力量;赋予云南实验室薪酬、省级科研项目立项、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职称评审等自主权;在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中设立“云南实验室专项经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实验室建设发展。推动已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提升水平、提高产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在我省落地建设。
再次感谢你提出的建议,希望你今后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心云南省的科技创新工作。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2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姣娥 0871-631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