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出的《关于解决文山三七产业发展面临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建议》(第020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文山三七科技创新发展纳入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给予持续支持”的建议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享有“参中之王”“金不换”“南国神草”等美誉。云南省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全国95%以上的三七产自云南省。云南省三七种植规模历史高峰期曾突破100万亩,农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据统计,2020年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39.97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4.44%,产量35699.9吨,占全省中药材产量的3.13%,农业产值达60.28亿元,占全省中药材农业产值的15.33%。
2002年国家卫计委发文(卫法监发〔2002〕51号)公布了我国保健食品允许使用的中药原料主要包括“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共201种,三七归属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2016年5月13日,云南省卫生计生委批准了《关于三七花茎叶作为地方特色食品开发利用有关问题的批复》(云卫食品发〔2016〕5号),同意将三七花、茎叶按照普通地方特色食品原料进行管理。2020年9月23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三七须根(DBS 53/029-2020)》,于2021年3月23日正式实施。三七花、茎叶、须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三七地上部分和须根真正以合法身份进入食品开发领域和市场,将最大程度拓宽三七产业发展路子、激发三七产业经济效益,促进三七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不断提升云南中药材的市场占有率及知名度,省农业农村厅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云南绿色食品“10大名品”评选活动,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认证、技术创新,其中“云三七”牌三七、“七丹”牌三七、“豹七”三七、“维和”三七和“鸿翔”牌三七分别荣获2018、2019和2020年度云南省“十大名药材”称号。
“十四五”期间,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工作部署下,省科技厅在《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创新发展规划》及《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围绕三七等道地特色优势中药材大品种良种繁育、林下绿色生态种植、饮片标准研究、产地加工技术、有效成分提取、新型制剂制备工艺技术、大品种二次开发、新产品开发等打造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提升中药产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现代中药产业转型发展。
二、关于“加强顶层设计,设立三七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专项”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支持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农科院、文山学院、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针对三七品种繁育、绿色生态种植、连作障碍消减、产地初加工、质量标准提升、新药研发、健康产品开发等组织实施系列科技计划项目,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产品开发等方面持续开展相关研究,累计支持财政科技经费达8000万元。
“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将持续针对三七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关键“卡脖子”问题组织专题科技攻关,通过搭建高水平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培引高端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产业创新支撑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编写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将三七作为“十大云药”重点品种进行产业布局,从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各个环节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补短板,提效益,着眼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省药监局将持续支持鼓励企业开展三七品种深入研究,并对增加功能主治、药用基础研究工作需求,派专人负责,主动服务,指导企业规范研究资料;对研究达到《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申报要求的,省药监局将积极对接国家局,做好沟通协调。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三七产业创新发展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5月26日
(联系人及电话:社发处张磊,0871-636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