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536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科技合作一处     2021-06-28 09:18:42     【字体: 】    

李莹委员:

提出的《关于以创新为抓手,全面提升云南在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053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坚持创新及科技引领在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一)创新灵活高效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为人才工作注入活力。制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束缚人才发展的机制性障碍取得突破,制约人才工作的体制性问题得到改进。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制定出台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涵盖了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青年人才等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专项。项目实施3年多来,共引进培养2796名各类高层次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符合条件的入选人才均可申报并享受配套的50—3000万元经费支持、50—200 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1.2—20万元特殊生活补贴以及相关的各项特殊礼遇政策。鼓励引导各类人才申报国家人才计划和项目,入选人才给予20—500万元激励。三是加大平台载体建设,把人才链建在科研创新链、产业链上。在大理、丽江等地建立5个柔性引进人才基地,充分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吸引全世界高层次人才到云南创新创业。对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加大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健全科技人才双向兼职办法,鼓励企业设立“创新岗”;建立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挂钩合作机制,加快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四是提升服务质量、营造人才发展氛围。制定出台《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办法》,在落户、居留和出入境、工商、税务、海关、金融、科研、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社会保险、职称评定 13个方面 27项内容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职能职责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省级人才计划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人才计划作用。二是建设需求引领的高质量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

(二)创新经济治理体系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2020年,省商务厅以高质量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目标,以改革试点任务落实推进制度创新,制定自贸试验区管理办法,出台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设立第一批5个联动创新区。推动“放管服”改革,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下放省级行政权力事项73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二是积极推动“数字云南”建设。2020年3月,挂牌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中心,发布云南区块链平台和区块链溯源商品码“孔雀码”,组建云南省区块链产业联盟。有序推进农业智能化生产,打造数字化绿色农产品物联网示范基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昆明京东方年产100万片8英寸 OLED 微型显示器生产线已进入量产销售阶段,全省首台国产天玥计算机、浪潮“云南造”PC 机和服务器、北汽昆明新能源汽车成功下线,闻泰智能手机、紫光芯云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云南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推出“一部手机办事通”,建成“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全程服务有保障”的政务服务新环境,上线政府服务事项654个,577个事项实现“零跑腿”,77个事项只需“跑一次”,注册人数突破2100万人,办件量超过1亿件。完善市场监管新方式,建成网络视频“明厨亮灶”平台、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开办企业“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等重点工程。建成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一体化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联合奖惩、信用综合监管、信用修复等信用应用系统一体化业务建设和信用数据的无缝对接与共享。教育资源公平覆盖,在西部率先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医疗服务普惠发展,“刷脸就行”服务升级,通过一部手机实现精准预约挂号和就医。“刷脸就行”工程在石林等 17 家主要旅游景点开展刷脸入园、支付等服务。“一部手机办税费”率先在全国税务系统实现缴纳税费。昆明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逐步形成“一个平台、两套标准、三组机制、四级网络、五进网格”的工作格局,构建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网格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玉溪市积极探索“智慧车牌”试点,以“汽车电子标识+车联网模块+便民支付”为核心,有效提升了交通治理能力。三是新基建发展稳步推进。出台了《云南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 年)》,明晰了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建成跨境陆地光缆 13 条,国际传输带宽 1.03T。全省建成 18 个互联网出省方向、27 条省际光缆,光缆线路 222.2 万公里,互联网出省总带宽能力达到 20.23T。建成移动基站 32.6万个,5G 基站 1.92 万个,覆盖 16 个州(市)。建成 7个大中型数据中心,现有机架总数约 3 万架。建成 1.6 万枪新能源充电桩。搭建云南中烟和昆钢冶金 2 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玉溪市落地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成区块链服务网络 16 个州(市)城市节点。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职能职责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证照分离”试点全覆盖。积极开展“一业一证”试点,加大自贸试验区赋权改革力度,探索综合性、一揽子赋权授权。二是实施数字商务新基建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三是持续抓好数字经济建设。推动传统公共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远程医疗、远程教育。

(三)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10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备案建设128个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33个。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云南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行。云南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研制重大科技项目等落地实施。二是推动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十三五”期间共向国家推荐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2019年,组织对我省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开展运行评价,2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均顺利通过评价。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职能职责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评估核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补齐产业创新链条“短板”,提升创新平台服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二是打造区域性创新增长极。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创新科技服务供给,打造区域性创新增长极。支持丽江创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山打造“中国铝谷”、保山打造“滇西工业重镇”、昭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三是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厅(州)市科技会商,强化省科技创新发展任务与州(市)特色优势结合,围绕州(市)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商思路、商政策、商重点、商措施,形成联动有力的科技创新工作局面。

二、以创新为抓手,从四方面提升我省在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一)充分发挥我省水光风电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抽水储能、化学储能等技术,提高能源消纳能力。

一是实施绿色能源产业技术攻关。近年来,省科技厅立项实施“提升绿色电力消纳的电网运行分析与保护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氢储能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及装备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储能材料、智慧电网、氢储能、硅光伏材料等领域取得进展;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截至2020年底,全省新能源与节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76家。二是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十三五”以来,我省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效能逐步提升,全省能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2019 年,能源产业跃升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2020年末,全省装机超过1亿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约85% ,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比约90% ,水能利用率达到99% ,风电光伏实现全额消纳。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职能职责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构建高比例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二是加快构建智能灵活电网系统。三是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

(二)以创新精神高起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东数西算”为东部提供低成本的云计算服务

一是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云南省广播电视台与阿里巴巴合作,通过“1+2+N”的融合电商布局,共同打造“孔雀荟”,即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孔雀码”产品官方店铺+官方直播间,成为集中展示、带动、转化云南“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和“绿色能源”的品牌发布厅、展示厅、宣介厅、文化交流厅,推动云南品牌向数字化纵深发展。瑞丽市以翡翠直播为原点,突破行业边界藩篱,抢占直播“流量”高地,打响直播销售“云南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绿色能源产业建设优势明显。“十三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持续培育和重点打造“绿色能源牌”,电力装机突破 1 亿千瓦大关,清洁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分别达 85%和 92%,是全国重要的西电东送基地。2020 年,全省送电达 4200 万千瓦,省内用电量占比提升到 53%,实现了从发电、送电大省向发电、用电大省转变。全力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铝硅等先进制造业,随着山东魏桥、河南神火、四川其亚、西安隆基、通威集团、晶科能源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滇投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云南绿色铝硅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职能职责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打造“绿色能源牌”。二是抓好绿色能源的电源建设,巩固和扩大绿色清洁能源优势。三是深入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三)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优势,创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一是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印发《云南省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推进非遗、文物、博物馆+旅游,推荐曲靖市陆良县图书馆等5家单位作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确定60家单位在省级试点,用文化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全省共有5A级景区9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家。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成功打造云南印象41项精品旅游演艺节目,举办46项国际性文旅活动和100多项体育旅游赛事活动二是深入推进全域旅游。梳理优选127个项目纳入省级层面推进,23个项目列入双百工程;与融创环球文旅等知名企业合作,全面启动7个品牌系列、一批半山酒店项目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建设。组织开展云南文化旅游线路大赛,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编制《云南国际旅游营销策划与行动规划》三是大力推进旅游革命。严格实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多措并举整治不合理低价游,旅游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旅游项目,被列为2020年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和诚信评价建设,六类涉旅企业诚信评价实现全覆盖,30天无理由退货、涉旅企业红黑榜”“优胜劣汰”“奖优罚劣”机制建设成效显著

下一步, 文旅厅将结合职能职责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创新智慧文旅产业建设推动联网+旅游发展推动 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面完成智慧化建设。二是创新优化旅游环境。三是创新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四是创新文旅产品宣传推广。利用COP15等重大活动在云南举办重大机遇系统谋划全省文旅宣传推广工作构建文旅宣传营销新体系。

(四)发挥我省沿边和拥有对中南半岛陆路通道的优势,做好辐射中心文章

我们将积极加强云南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将云南从内循环的边缘地区变成“双循环”的前沿和重要通道地区,并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积极主动作为,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当先锋、挑重担。一是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抓实双百“工程”实施,加强“百亿企业”“百亿项目”跟踪调度和协调服务,持续壮大流通市场主体。二是加快构建跨区域物流网。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拓展RCEP域内国家布局,推进国内物流网布局提速,要抓住中老铁路通车契机,推动中老铁路沿线货运场站建设运营,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西南国际货运班列集结中心。三是跨境流通难点堵点。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系统集成,制定并落实“八大跨境行动计划”,着力打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

衷心感谢中国民主促进会李莹委员对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6月28日

(联系人及电话:合作一处李加富,63100940)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