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你们提出《关于加快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2050237号)交由我们办理,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期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1241.0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521.4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5.23%,增加值从2015年的365.8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31.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4.86%,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实现双翻番。“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据初步核算数,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61.51亿元、同比增长9.5%,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其中,原料种植(养殖)实现营业收入582.78亿元、同比增长12.9%,增加值同比增长13%;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实现营业收入638.23亿元、同比增长7.1%,增加值同比增长18.5%;生物医药产品商贸流通实现营业收入1540.5亿元、同比增长9.3%,增加值同比增长10.8%。2022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183.47亿元,同比增长7%。
一、关于“完善产业规划,打造产业集群”建议的答复
(一)出台产业规划,优化产业结构。2022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云政办发〔2022〕16号)(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做强品种,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做优品质,加快推进中药材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做大市场,加快完善生物医药产品商贸体系”三大重点任务。在“做强品种,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提出重点发展“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以天然提取物为基础的健康产品”三个领域,快速发展“化学药、医疗器械、兽药”三个领域,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明确了发展任务。
(二)建设专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以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玉溪高新区(红塔工业园)、楚雄高新区、大理高新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其中,昆明高新区入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强。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红塔工业园)入选全国仅有的16个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建成滇东南三七、滇东北天麻、滇西北高山药材、滇中民族药道地药材和滇西南南药特色药材5大中药材种植基地。《规划》提出要以昆明为中心,以玉溪、楚雄、文山、曲靖、保山、红河等州(市)为重点,高质量打造形成一批覆盖全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化园区,集聚优质资源要素,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加强全产业链配套。《规划》立足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出引进和研发无血清细胞培养基、亲和填料介质、超滤膜、一次性反应袋等以疫苗为代表的生物制品上下游配套企业入滇发展。引进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中药饮片、健康产品加工企业到云南建设中药材原料基地、研发生产基地,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在具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引进化学原料药、高端制剂生产企业入滇发展。2022年6月,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科技厅研究起草的《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年)》已印发,提出引进一批原材料生产供应企业,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二、关于“壮大市场主体,增强企业竞争力”建议的答复
“十三五”期间,我省企业实力与品种优势逐步提升。规上医药制造业企业由131户增加至163户。云南有9家生物医药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入围2020年度中国中药企业100强;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入围2020年度中国化药企业100强;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入围2019年度中国生物医药企业20强。同时,引进了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华润集团、天士力、康恩贝、神威药业等一批知名药企。我省销售超亿元的产品55个,其中中药37个,培育了云南白药、血塞通、灯盏花素等一批知名药品。为全国供应了超20%以上的疫苗产品,成为国内脑膜炎、肺炎、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等主要疫苗产品制造基地。打造了三七、云茯苓等“十大云药”品牌。
(一)加强云南产业发展“双百”工程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培育。2021年,云南白药集团健康产品有限公司等15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230.79亿元。一是及时建立调度机制。《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产业发展“双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20〕18号)及《云南省2020年产业发展“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和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名单的通知》(云发改〔2020〕866号)印发后,省科技厅及时研究制定并印发了《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和重点项目调度机制的通知》,明确专人主动服务跟进15家重点企业,建立了月报送制度。二是强化“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创新支持。积极支持“双百”工程重点企业创新研究,如:2021年,支持生物所880万元、沃森生物4188万元开展疫苗研发平台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支持昆药集团900万元开展创新药物研发,支持华润圣火1000万元开展三七大品种研发能力提升。三是注重协调服务。省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新冠疫苗研发专题会议,支持新冠疫苗研发、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协调解决了医学生物所用电问题。每月跟踪“双百”工程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培育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并积极开展协调和服务工作。
(二)努力培育一批企业集群,提升“云药”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2022年,出台了《规划》、《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年)》、《云南省“十四五”疫苗产业发展规划》(云科发〔2022〕5号)、《关于加快疫苗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22〕1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高位统筹,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原则,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一是培育疫苗生产龙头企业。云南省具有疫苗研发生产的良好基础和优势,多年来,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一直把疫苗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疫苗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呈现聚集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态势,已成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生物所是中国疫苗研发的国家队,研发能力国内领先,沃森生物的疫苗研发能力在国内民营企业中也处于领先水平。据统计,2020年我省疫苗批签发量共计达到9465.51万剂,位居全国第一,批签发货值位居全国第二。2021年销售收入约54亿元,较2020年(48亿元)增长12.5%。《云南省“十四五”疫苗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疫苗产业国际化进程,开拓全球市场。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国家市场,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搭建疫苗进出口贸易平台,优化疫苗产品出口审批流程;培育打造国际化注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国际临床试验、产品销售代理、生产代工等国际合作;按国家疫苗监管体系(NRA)建设要求提升疫苗监管水平,加快疫苗产品WHO预认证和国际化注册进程,提升全球市场开拓能力。
二是壮大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完成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深入调查云南野生中药材品种、数量及道地中药材分布、种植(养殖)现状,初步汇总整理云南省中药资源6700余种。认定的60个“云药之乡”、103家“定制药园”,已成为云南打造中药材质量和品牌的生力军。推动100余家“定制药园”企业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保障中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规划》在重点任务“做优品质,加快推进中药材优质原料基地建设”中提出,科学发展三七、灯盏花、滇重楼、天麻、石斛等原料大品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附加值药材品种入滇建设优质原料种植和加工基地。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优质的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在文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普洱、保山等中药材道地产区和种植(养殖)适宜区,提升建设50个道地优势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中药材良种保障性苗圃基地和100个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打造提升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重点培育10个以上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优质种子种苗专业化经营公司。
三是做大做强现代中药(民族药)制造企业。云南白药、昆中药、腾药等老字号品牌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持续发展,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膏等产品在中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第一。生物谷、赛灵制药等企业勇于开拓、蓬勃发展,灯盏花系列、恒古系列产品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省药监局、省工信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云南省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云南神威施普瑞药业有限公司等4家配方颗粒试点企业,共备案1960个品种,填补了我省无中药配方颗粒企业的空白。积极推进省中医集团内特色制剂调剂使用审批工作,共批准110个中药、民族药制剂在省中医集团103个成员单位调剂使用。白药集团痛舒胶囊获美国FDA批准开展Ⅱ期临床研究,中药1类创新药“全三七片”获国家药物临床批件;昆药集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天然药1类新药注射用KPCXM18获国家药物临床批件。《规划》提出,要以彝药、傣药等特色民族药开发为突破,加快现代中药(民族药)制剂大品种培育,打造一批中药(民族药)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云药产业;以经典名方、经方验方以及医院制剂为基础,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开展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生命周期的中药(民族药)创新药物和防疫制剂研发。
四是做大做强健康产品企业。以云南白药牙膏为代表的口腔护理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业绩。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功效护肤品牌“薇诺娜”系列产品被认定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云南省名牌产品,获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登记。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作为食品原料通过美国FDA认可的GRAS安全认证。《规划》提出,要重点依托昆明、玉溪、楚雄、普洱、西双版纳、丽江、文山等州(市)建设健康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推进发展高附加值健康产品;以三七系列、石斛系列、微藻系列等保健品和日化产品为重点,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具有云南特色的品牌产品;建设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围绕植物提取和健康产品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系统开展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研发生产一批保健食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健康产品。
三、关于“完善科创机制,提升科创能力”建议的答复
(一)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目前,我省生物医药行业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试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拥有国家GAP认证基地14个、GLP认证机构2个、GCP认证机构23个、通过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机构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工程研究中心19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4个。
已依托昆明理工大学,贝泰妮生物、云南大学、省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沃森生物,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植物所,云南省科学技术院等科研院校及企业,强化产学研联合,对标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提升建设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标准推进建设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谋划布局云南生物疫苗实验室等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生物制品批签发检验检测平台、化妆品功能评价与质量检测等检验检测平台;完善天然药物筛选、成药性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GLP)和药物中试、药物临床试验(GCP)、生物等效性试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若干CRO机构。以“数字云南”建设为契机,实施“生物资源数字化开发应用”重大专项,持续建设“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平台,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二)完善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培引。目前,我省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两院”院士7位,累计培养省科技领军人才14位、引进省高层次人才54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4个、培养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和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553位、培育省创新团队105个。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一是实施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引进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青年人才35名、培养青年人才166个,对14个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青年人才领衔项目给予经费资助,总共将给予1750万元一次性工作生活补贴、培养期内8300万元的专项培养经费,以及1142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和培养青年人才培养期内每人每年5万元的特殊生活补贴,助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二是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研究修订《云南省柔性引进人才办法》,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柔性引才用人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需求信息征集发布机制,组织实施“招才引智‘尚贤榜’”项目。三是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增加人才吸引力。印发了《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颁发“兴滇惠才卡”,设立省级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专项办理入选人才服务事项,建设宜业宜居创新创业的人才生态。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释放人才活力。《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财政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激励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建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在滇创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并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按照其实际到位注册资金和科技成果产业评估价值给予补助,最高可补助1000万元。《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在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增设“产业创新贡献”类项目。对通过转化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解决我省产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并产生明显经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的标志性科技成果给予奖励。
四、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扶持政策”建议的答复
(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2022年6月印发实施。《三年行动》明确要成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专班在省长、相关副省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加强横纵向工作协同联动,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通报产业发展动态,强化要素保障,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行政审批、产品检验、现场检查、审评注册等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求重要情况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一是通过精准确定“金种子”企业、加强上市政策宣传、协调解决企业上市面临的问题、加大资本市场专项资金奖励等具体措施,积极推进生物医药领域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目前我省有云南白药集团、昆药集团、沃森生物、龙津药业、大理药业、贝泰妮、生物谷、一心堂、健之佳等9家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在审企业1家(赛灵药业),“金种子”企业4家(赛诺制药、博浩生物、赛灵药业、大唐汉方)。2019年以来,对符合资本市场发展专项资金奖励条件的4家企业(贝泰妮、健之佳、博浩生物、赛灵药业)给予奖补资金3800万元。二是推动开展融资担保等金融支持方式,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进省政府与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积极引导驻滇金融机构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企业信贷支持。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省财政厅积极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机制,目前省级财政已拨付专项资金3500万元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试点资金池,引导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主业,扩大业务规模,“减费让利”,进一步缓解包括生物医药企业在内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打造省级政府产业类投资引导平台,云南金控集团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各行业主管部门推荐重点领域项目,推动云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探索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打通跨境融资新渠道。三是印发实施《三年行动》及配套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要研究设立生物医药投资基金,支持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发展。鼓励在滇金融机构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型金融支持方式。创新保险产品保障,鼓励保险机构提供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等定制化综合保险产品,并纳入省科技保险补贴范围。创新开辟医药行业的特殊险种快速理赔绿色通道。
(三)完善医保相关政策。先后出台《支持云南省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云医保〔2019〕163号)、《云南省基本医疗保险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和中药饮片管理暂行办法》(云医保〔2021〕44号)和《云南省医疗保障局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云南省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云医保〔2022〕66号),建立省药监局、医保局、卫生健康委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采取一系列倾斜政策和特殊措施,全力支持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一是积极推荐我省中医药产品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我省2018年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增的292个药品中省内企业生产品种152个,占52.2%,其中,省内中成药品种增补占比达80.6%。2019年,血塞通、天麻片等15个云南特色民族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20年,成功推荐心脉隆注射液、健胃消食片等6个我省主产的中成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二是医保支付政策向中药配方颗粒倾斜。在国家医保目录政策一直没有对中药配方颗粒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我省明确中药配方颗粒参照中药饮片政策执行,纳入省级医保药品目录管理,并同步纳入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用药范围。三是完善公立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加成政策。在全面取消药品、医用耗材加成的情况下,允许中药饮片在顺加25%、中药配方颗粒在顺加15%的范围内,由医疗机构自行确定销售价格,加成价格较原来平均提高了8%,激励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进而扩大我省生产企业的销量,助推我省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四是大力支持中医及民族医医疗服务项目发展。2021年,遵循“重技术、重劳动、轻设备”的导向,调增65项中医及民族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项目占比达39%,平均增幅达36.4%。将针灸、拔罐、治疗性推拿等21项涉及中医非药物诊疗及通过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中医适宜技术项目,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并制定医保支付标准。积极做好藏医、傣医、彝医等39项新增民族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按照甲类项目支付。目前,国家医保目录中的民族药只有藏药、维药和蒙药,彝药和傣药等我省重点民族药未在纳入范围,将按照《云南省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22年云南省基本医疗保险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和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医保办〔2022〕33号),持续做好我省民族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工作,积极向国家医保局争取对我省彝药、傣药纳入调整范围。
(四)强化招商引资措施。省科技厅与省投资促进局、重点州市和园区建立了共同策划推出招商项目、共同搭建招商平台、共同策划组织招商活动、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共同开展重大项目后续服务“五个共同”的招商工作机制。一是瞄准目标企业,精准招商。认真落实《关于下达省直有关部门2022年度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成立了中医药、医疗器械招商专班,制订了招商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了《南亚东南亚国家医疗器械产业现状招商分析专案》研究,策划了楚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生产项目、漾濞县中药材饮片厂项目、马龙疫苗生产原辅料及内包材引进项目等一批重点招商项目,与云康集团等中药制造企业、攀高电子等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进行对接和拜访,打牢了产业招商的基础。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扎实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近40次,不断拓宽招商渠道。二是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科技部与云南省建立的“科技入滇”机制,搭建科技招商引资平台,瞄准将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东三省等地区,吸引优势科技资源入滇落地。通过招商引资合作搭建云南省三七研究院、铂类抗肿瘤药研究开发平台、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等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借助平台招引优秀人才和团队落地。即将召开第六届云南国家人才交流会,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搭建合作交流和成果交易平台,引才入滇共谋发展。三是持续做好入滇企业落地服务。对从省外引进的生物医药领域的项目,总投资超5亿元的,针对其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符合条件的,在项目申报流程上设立绿色通道,择优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再次感谢贵委对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贵委及各位委员今后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宝贵力量。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9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社会发展科技处杨蓉,0871-6313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