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召开,180个项目(人)获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会议系统总结了科技事业取得的显著成绩,表彰了一批为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激励动员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加速推进产业创新
云南省科技厅介绍,2024年度获奖项目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其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5类产业领域项目获奖占比70%以上,应用技术类项目占比74.7%,基础研究类项目占比25.3%,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潜力不断增强。据统计,获奖项目覆盖云南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体现了云南省科技厅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三大经济”,扎实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的不懈努力。
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4个项目中,“重要药食兼用资源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聚焦云南省重点培育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药食兼用资源产业,发掘石斛、核桃、三七等重要药食兼用资源,突破多个创新型技术,创制多个高值化健康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额204.85亿元,引领了以健康功能为导向的药食兼用资源精准制造与增效利用新方向。“多品种精密复合铣床规模化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面向3C、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产品快速迭代需求,突破精密复合铣床的数字化正向设计、规模化高效制造、综合性能快速测评与调控等全过程关键技术,首创的机床大件绿色铸造、混线规模化制造与精益管控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出口欧美30多个发达国家。
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项目“磨矿系统可视化能量配置及其耐磨材料适配技术”,打破国外磨矿系统优化技术的国际封锁,为实施我国矿产资源国家安全战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高原复杂地形风能高效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规模化应用”,相关成果已规模化应用于云贵川、泰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座大型风电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甘蔗抗逆高糖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应用”,历时20年育成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抗逆高糖突破性品种,2023年新品种应用面积占云南蔗区的63.4%,云蔗081609高峰期蔗糖分达到20.3%,成为云南第一大、国内第三大甘蔗品种,被行内誉为“糖王”。
近年来,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云南省科技厅深入一线调研,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科技创新需求,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支撑方案”的原则,对咖啡、花卉、铝产业、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中药材等30余个重点产业逐一制定科技创新支撑方案。结合延链补链强链的要求,布局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编制发布了2026年度科技项目申报指南,目前正在积极推动设立科创母基金,促进“企业创新积分制”信贷产品提质扩面,聚焦科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持续激发人才活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云南省科技厅介绍,2024年度获奖项目中,突出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导向,1500余名获奖人员中,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43.7岁,45岁以下科技人员占比为61.3%。就全省情况看,31至55岁科研人员仍是获奖的主力群体,占总人数的86.1%。青年科技人才规模持续壮大,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势能加速释放,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展现出卓越担当,服务创新型云南建设实践的作用不断凸显。
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田洋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在药食兼用资源领域构建“精准识别—定向调控—靶向递送—智能制造”四位一体技术体系,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转化。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时,田洋表示团队的成果离不开云南科技对青年人才的关心重视,未来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韧的攻坚精神投入科技创新的澎湃浪潮,为把云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作出新的贡献。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Sijun Zheng(郑泗军)荣获2024年度云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十四五”时期唯一摘得此奖项人员。他带领团队拓展国际合作,培养国内青年人才,不断提升云南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影响力。Sijun Zheng由省农科院于2014年全职引进云南,长期致力于香蕉抗病分子育种和品种多样性利用研究,培育出“云蕉1号”,推动香蕉产业稳产增效。Sijun Zheng介绍,“科研工作之余,我前往东南亚开展人才技术培训,并担任云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导师,已培养团队4名年轻博士成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
“十四五”时期,云南省科技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全省科技研发能力明显提升,新建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达167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达27个,在滇两院院士增至15人。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灵长类生物医学、植物化学、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多项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顺畅,我省自主研发的多款疫苗获批上市,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选派科技人才达4.8万余人次服务乡村振兴一线,发挥了科技促农增收的重要作用。
不断优化创新生态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鼓励从“1”到“N”的转化应用。无论是重大科学发现和基础理论创新,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是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前沿性成果,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不仅承载着科研工作者矢志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更勾勒出云南科技持续向好的创新生态和锐意进取的壮阔图景。
荣获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云南大学教授张喜光表示,“宽松优质的科研环境和珍贵的化石资源,让云南成为每一位古生物研究者的向往之地。省科技厅支持成立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为我们潜心基础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广阔空间。”扎根云南二十余年,他深耕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远古生命本质特征,研究成果跻身世界前沿,是云南勇攀科技高峰的典范。
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医工融合骨科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主要完成人陆声表示,“云南良好的政产学研用协同环境,为医工交叉领域提供了联合科研的平台和成果转化的沃土。”他介绍,团队首创基于多模态图像融合骨科精准导航定位手术机器人系统,构建了骨科3D打印精准制造与内植物应用体系,项目相关技术已在全国3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提升了骨科诊疗精准化、微创化与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全省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突显,此次获奖项目中近30%由企业牵头完成,不少民营企业在日趋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中实现了创新引领快速发展。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多品种精密复合铣床规模化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完成,项目产品关键指标国际领先,建成涵盖制造全过程的铣床全国最大生产基地,创汇3539万美元,利税1.58亿元,新增就业人数超1600人,带动园区新增配套企业49家,为产业链自主可控贡献了积极力量。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云南省科技厅将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个关键,着力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着力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着力引育各类创新人才,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