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云南日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来源:省科技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     2025-02-10 16:46:28     【字体: 】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胡晓蓉

图左为中铁物贸昆明公司数字化大屏幕。通讯员 徐昌伟 摄

图右为石林鸿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数字农业项目。记者 陈飞 通讯员 李俊榕 摄

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作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重要手段,持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围绕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云南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收效明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突破

R&D投入强度是指研发经费(R&D)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0.62%提高到2023年的1.15%,投入强度排名从全国第27位上升到第25位;R&D经费投入总量从2012年的68.7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46.74亿元,在全国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2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9位;R&D经费年均增长15.8%,比同时期GDP年均增速高6.4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增速高4.5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第4。

从活动类型看,云南省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8.2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8.21亿元,年均增长15.0%;应用研究经费从12.53亿元增长到40.38亿元,年均增长11.2%;试验发展经费从48.02亿元增长到268.14亿元,年均增长16.9%,试验发展经费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5.8个百分点。

从活动主体看,企业R&D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40.3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48.87亿元,年均增长18.0%;科研机构经费支出从17.93亿元增长到44.96亿元,年均增长8.7%;高等学校经费支出从6.64亿元增长到34.15亿元,年均增长16.1%。企业经费和高等学校经费年均增幅分别比全国平均增幅高6.5和4.0个百分点,企业经费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各级政府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引导推动下,社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敏锐的企业家们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创造创新,在时代变革中寻找机遇。

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从2014年的1740家增长到2023年2651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从46.1%提高到5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38.4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0.15亿元,年均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从2016年的147.9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20.56亿元,年均增长8.97%。

全省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全省R&D人员从2012年的4.70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12.12万人,年均增长9.0%。人才引进方面,形成了包括院士自由探索、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省创新团队培育、省“两类”人才培养,以及省高层次人才、省高端外国专家、省高层次创新团队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智汇云南”计划实施等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培养引进计划体系。连续4个院士增选年,共有10名科技人才当选“两院”院士,在滇“两院”院士达15人。

社会研发创新平台增多。2023年,全省新建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实验室、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38家。新增备案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32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52户。首次选聘110名人才到全省110家企业任科技副总,选聘58名人才到22所高校任产业导师,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

2021年我省启动云南实验室建设工作以来,5个已运行的云南实验室取得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其中,云南大观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蚜茧蜂防治蚜虫关键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生物防治的主推技术和典型成功案例向全球推介;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审定登记14个新品种,制(修)定23项标准,“云薯505”“云薯304”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科技创新成果收效明显

随着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企业收入的贡献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从2012年的1512项增加到2023年的7108项,年均增长15.1%;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从39.63亿元增加到187.23亿元,年均增长15.2%;新产品销售收入从446.82亿元增长到了2204.59亿元,年均增长15.6%;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5.0%提高到了11.4%,年均提升0.58个百分点。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日益凸显。2023年,全省专利授权3.27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2.7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97件;商标有效注册量69.26万件,累计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86件;全年版权作品登记10.97万件,首次突破10万件大关;累计获国家授权的林业植物新品种350个,全国排名第4;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178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2941个。“云南白药”等20个商标品牌,“建水紫陶”等6个区域商标品牌,“保山小粒咖啡品牌指导站”等20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商务部认定“昆药”等6个品牌为第三批“中华老字号”。

近10年来,我省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10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产品1000余个,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我省特色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实力进一步巩固。我省科研单位和团队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走出了我国深空激光测距的第一步;发布全国首个生物物种目录;种质资源库野生植物种子数量突破1万种,位居全球第2;首次发现寒武纪节肢动物化石中枢神经系统;成功破解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遗传机制;利用体外培养的树鼩精原干细胞获得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首次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胚胎着床后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事件;超薄大尺寸单晶硅片切割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中药创新药、疫苗等产品获国家临床试验许可或应用;“云上黑山羊”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一批创新成果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工业、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提质增效。

随着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进步,未来,我省将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增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