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头条
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打造“滇系”种业创新高地
来源:省科技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     2025-09-19 16:22:16     【字体: 】    

“十四五”以来,云南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生力军。2021年,云南省启动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工作,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云南省科技厅已遴选新型研发机构79家,覆盖14个州(市)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累计服务企业2650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9.41亿元。

2023年,在全国上下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之际,楚雄州人民政府、云南省科技厅与中国农业大学持续深化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自2023年7月实体化运行以来,研究院便以“打造一流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为目标,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地方服务、人才引培上持续突破,为高原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

刷新“滇系”良种产量纪录

“708.1公斤”,2025年“云麦114”在玉溪易门县小麦新品种旱地示范种植最高亩产,刷新了我国西南麦区旱地小麦最高单产纪录。这款由研究院与云南省农科院联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不仅在巧家县实现亩产增36.9%、石林县增68.93%,更已在云南累计推广超50万亩,约占全省小麦年种植面积的1/8。

而这只是研究院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成立以来,研究院与合作单位共育成小麦新品种“云麦114”“云麦115”,通过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实现成果转化。杂交玉米“白瑞159”“白瑞172”、常规粳稻(中海拔)“锦瑞6号”“金粳6号”进入审定程序,一批“滇系”良种正从实验室走向农田。

“2025年伊始,研究院陆续接到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小麦DH委托订单,截止目前我们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1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小麦单倍体材料委托生产协议。”研究院行政副院长李艳花介绍研究院市场化运营情况,今年预计能够生产3万株小麦单倍体材料,最终研究院规模将要到20万株,能够满足全国90%的小麦育种团队对单倍体材料的需求。

丰硕的品种成果,正通过精准的地方服务,源源不断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效能。在服务地方产业方面,研究院的“科技触角”不断延伸:为云南省农科院、淮阴农科院等5家科研院校处理小麦组合109个,培育单倍体苗1.7万株;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所等单位完成346份材料加代服务;开展技术咨询100余次、技能培训40余场,覆盖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玉米生物育种等多个领域。其影响力更辐射至国际,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农业部门多次前来考察,寻求育种技术合作。

 

单倍体胚萌发成苗 

打造全链条育种新高地

作为种业创新的核心引擎,研究院的落地并非偶然——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为种业研发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云南在种植小麦上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在楚雄一年可以种四季、收4次,不受季节限制,提速4至6倍,节省3至5年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遗传转化平台负责人郭晓江的话语,道出了研究院扎根云南的关键原因。

依托这一优势,研究院在技术突破上持续发力。走进研究院小麦双单倍体(DH)工厂化生产车间,培养架上的幼苗正经历着精准调控的光温水循环。这里构建的小麦DH生产技术体系,以平均20%得胚率、65%成苗率和80%加倍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超50%。仅一年多时间,该体系已成功创制小麦DH系超1万株,涵盖抗赤霉病、耐旱及优质强筋等多种优质性状聚合品系,预计未来三年产能将突破20万株,满足全国90%以上小麦育种团队的DH需求。

这一技术突破源于“科技联姻”的深度融合。“中国农大作为农业的龙头高校,有很多优秀的专家和技术,这些技术要造福老百姓、为国家做贡献,就必须落地。对于我们小麦育种来说,常规育种选育一个品种至少得8至10年,时间太长了,而云南对小麦来说是‘天堂’,这不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很多小麦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高级农艺师张玉峰的分享,揭示了校地技术协同的核心逻辑。

研究院整合中国农业大学的数字化种质解析系统及全基因组选择智能决策模型,与云南省农科院的单倍体技术优势,形成“DH快速固定变异+低成本全基因组精准选择变异”的组合策略,构建起“DH纯系创制×基因型—表型大数据挖掘×分子设计育种”三位一体技术链条,将传统育种周期大幅压缩,推动育种模式从“经验试错”迈向“靶向定制”。目前,该技术已延伸至大麦、燕麦等作物,初步获得单倍体苗,为更多杂粮育种开辟新路径。

创新不止于实验室。研究院构建的“仪器设备+技术服务”共享体系,让科研资源释放更大价值。通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专用设备定向服务合作单位,战略核心设备严格管控。单台设备季度机时超380小时,服务对象中中小企业占比超40%,形成“技术共研、资源联动”的协同创新生态。

 

种子外植体的制备 

夯实种业创新人才根基

“要让最顶尖的人才做最前沿的研究”,为集聚高端人才,研究院加速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强化制度机制保障,做好服务工作。李艳花介绍:“2023年种业研究院注册成立,近一年里改造提升了科研楼、室外育种基地、专家楼和研究生宿舍等科研和生活保障设施,其中科研楼独立建有小麦单倍体育种实验室、分子育种实验室和遗传转化平台三个大的科研板块,力争为种业培育提供最前沿的基础设备。”

在此基础上,研究院依托楚雄州人才政策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以“双聘”方式柔性引进麦类作物、玉米、水稻、饲草、花卉5个生物育种团队16名专家教授,其中麦类生物育种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领衔,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提供“最强大脑”。

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研究院也将“本土人才培育”作为长远发展的关键。“我们实施了‘双壹计划’乡村振兴研究生培养楚雄专项,通过中国农大与地方联合培养农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当地农业科技水平。同时,发挥研究院的‘育才’作用,邀请中国农大的专家到当地为‘土专家’作农业知识培训,提升当地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此外,当地高校的老师也可以到中国农大接受培训,不断更新最新的农业知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高级农艺师张玉峰说道。

作为楚雄州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双壹计划”人才培养的承载平台,该计划依托研究院每年培养专项研究生约20名,目标累计培养超百名,为楚雄州储备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2025年楚雄专项招录研究生15名,9月份将到中国农大烟台校区进行理论学习,预计2026年3月来研究院开展两年实践创新培养。

同时,针对地方农技人员,研究院还建立跟班学习机制,从楚雄师院、州农科院等单位遴选30人参与沉浸式培训,让“传帮带”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为高原种业储备“本土生力军”。

从技术突破到人才集聚,从成果落地到服务民生,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正朝着建成“立足楚雄、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家级公共育种服务平台稳步迈进。未来,这座种业创新“高地”将继续聚焦“滇系”种业瓶颈,以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为国家种业振兴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