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让德宏蚕桑产业越走越好,这个山东人成了云南科技特派员
来源:宣教中心     2022-09-13 17:23:54     【字体: 】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瀼玮

科技特派员名片:周文东,男,高级农艺师,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要从事种桑养蚕技术推广,蚕桑新品种选育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人工饲料育小蚕等工作。围绕蚕桑产业科研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

“辛勤6年,桑园面积从200亩发展到6万亩,小蚕共育基地从1个发展到现在的25个。”科技特派员周文东和团队感慨,曾“三起三落”的德宏蚕桑产业,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2016年,在蚕桑科技创新上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项、具有丰富种桑养蚕技术经验的周文东从山东来到德宏,开启了“东桑西移”新事业。他与团队完成了“德宏常见桑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适于不同生态区域的蚕新品种筛选与示范”以及科技平台建设等项目。周文东说:“通过科技研发,逐步建立了适合德宏山区的创新种桑养蚕技术规范。”

周文东带领团队对蚕桑产业核心难题——小蚕饲养,进行技术攻关。“大蚕抗病能力强,相对容易养。养小蚕技术要求很高,温度、湿度、桑叶质量、消毒防病都极为严格,农户们之前承担的风险较大”。于是,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工厂化小蚕共育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承担起最复杂、最麻烦的养小蚕环节,不断规范小蚕标准化共育技术,全年为农户多批次供应健壮、蚕头足的3龄盛食期蚕,解决了农户养蚕宝宝成活率低的难题。

同时,在大蚕饲养上全面推广大棚省力化养蚕模式,地面育、条桑育、方格簇自动化上蔟等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对农户来说是一项福音——既省工省力,又能实现稳产、优质、高效。“有了新技术的帮助,养蚕收益更高而且稳定,我们对产业前景更有信心了!”一名农户说道。周文东表示:“分段式、保姆式的养蚕方式能充分发挥云南气候条件优势,实现多批次养蚕,解决了以往德宏州桑蚕产业发展不稳定的问题。”短短几年,德宏桑蚕产业就从陇川辐射到了盈江、梁河。

为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周文东所在的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科技合作关系,成立了云南省夏庆友专家工作站、陇川县蚕桑科技特派团、陈松基层专家工作站。在蚕桑新品种选育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人工饲料育小蚕等产业关键技术上进行联合攻关。

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培训地方技术人员,周文东先后在德宏和缅甸培养出技术人员200余名、小蚕共育人员30余名。在陇川县护国乡,他采用桑园现场会、蚕棚现场会、典型户现场会等丰富的形式逐村进行技术培训,全年在各乡镇培训60余场次,学员反馈较好。在护国乡幸福村,他还帮助村子建设养蚕大棚加温设施。

据周文东介绍,2021年,尽管受雨季推迟1个月以及疫情管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幸福村靠科学养蚕,仍保持住产量,收入达到正常年景水平。“30户农户养蚕,生产蚕茧4.83吨,共收入茧款20.38万元,户均收入6793元。”农户养蚕积极性更甚于前,“蚕桑产业相比果蔬来说,投资小、周期短、产出多,是帮助农户致富奔小康的好产业。”周文东说道。

2021年,德宏州疫情严峻反复,周文东与团队数次到各个乡镇指导小蚕饲养及农户管桑养蚕工作,组织德宏州广大蚕农共生产鲜茧962.3吨,企业支付茧款达到4014.6万元。“这些鲜茧既能生产出优质复合丝、有机丝,更能织出乡亲们的美丽致富梦。”周文东说。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