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提案会办要求,结合省科技厅职能,经认真研究,现对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第120300153号提案“关于加快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科技合作的提案”提出以下会办意见。
一、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开展
省科技厅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我省国际科技合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开放创新重要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点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及技术转移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我省“引进来”“走出去”能力和水平,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政策保障
印发了《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专项规划》、《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和《关于贯彻<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合作为重点,以自贸试验区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我省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科技支撑。
(二)全面完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
1. 建设区域科技信息中心。我省已建设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移交易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大数据中心。完成我省1:2000数字正射影像工作底图及管理平台、电力巡检系统、北斗平安城市系统、北斗应急救灾系统建设。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引进建设一批智慧旅游产业联合研发机构。在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家建设地震检测平台和气象数据联合监测预警防监中心。
2. 建设区域现代农业研发辐射中心。我省已开展玉米、水稻、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以及橡胶、蓖麻、花卉、甘蔗等传统优势作物的联合研发和示范推广。在东南亚国家开展家鸡、猪、牛等畜禽品种的联合研发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经济林全产业链联合研发中心、珍贵树种繁育中心;完成iFlora中国高等植物资源和DNA条形码物种鉴定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 建设区域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我省已建立德宏泛亚国际众创空间(国家级)、云科聚创、云科银河创客等19个众创空间,建立了“东盟七国产品体系”、“越老缅产品体系”、“南亚国家产品体系”等跨境业务体系,成立了农行泛亚业务中心、中行沿边金融合作服务中心、浦发银行离岸业务创新中心等区域性功能总部。
4. 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础服务基地。我省已建立云南省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建设滇—老热带亚热带天然药物资源调查研究联合实验室和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基础服务基地。支持跨区“云仓”平台研发及推广应用、面向自动化物流的柔性作业机器人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纯电动现代城市物流车研制及产业化等项目实施。
5. 建设科技人员交流与教育培训基地。我省支持建设了面向南亚东南亚质检技术国际交流中心、跨境现代农林科技培训基地、亚热带病国际科技人员交流与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举办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东亚峰会新能源论坛、中国—印度技术转移大会、中国—南太平洋岛屿国家科技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新能源论坛、中国—印度创新合作与投资大会、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伙伴关系工作组会议等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论坛等活动。
(三)搭建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
我省已建立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累计获认定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6个,认定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9个。与泰国合作共建70公分自动望远镜,建立了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南亚东南亚特色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基地、云南—东南亚乳胶制品研发中心、中国(云南)—越南磷化工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在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孟加拉、斯里兰卡5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在印度建立了中(中国)—印(印度)双边技术转移中心。
(四)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截至2019年12月,“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厅支持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累计134项,支持经费超1亿元。其中,支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的“走出去”项目90项,支持经费近7000万元,支持项目和经费数占比均接近70%。通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我省在周边国家联合开展了数十个特色农作物、绿色能源技术与产品、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等示范推广,助力我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走出去”,推动我省畜禽养殖、食品加工、粮经作物种植、水泥生产、绿色能源等技术、设备、产品的对外输出和转移。
(五)加强科技人文交流
1. 引进培养一批服务创新辐射的新兴科技型人才。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等重大决策部署,争取了百余名相关领域南亚东南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到我省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开展科研工作;认定选派国际科技特派员136人次赴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66期,参训2086人次;认真组织实施引智项目,2016年—2019年全省共实施国家和省级引进国外智力项目310项,聘请外国专家550余人,支持经费9900余万元。
2.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培训。3年来在境内外共举办先进适用技术和能力培训班100次以上,培训人数超过5000人,内容从新能源、现代农业等专业生产技术领域,拓展至区域资源保护、环境治理、自主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覆盖南亚东南亚18个国家。
3. 举办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以“搭建一个平台,引进一批人才,取得一批成果,打造一个品牌”为目标,深入推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连续举办4届交流会,共有40多个国家超过6000人次参会,签约150余项人才智力入滇交流合作项目。
(六)统筹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科技和人才工作
1. 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制定印发《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和科技专题工作组工作方案》,明确人才和科技专题工作组成员及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统筹推动自贸试验区人才和科技工作。二是与昆明市、德宏州、红河州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和各片区管委会等构建省、市、县(区)多级联动机制,加强协同配合,保障政策措施接地气、可操作、有实效。
2. 深化自贸试验区科技体制改革。一是制定印发《贯彻<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高地优势,在自贸试验区开展“一揽子”试验示范,提升自贸试验区国际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快自贸试验区人才政策创新,实施《云南省园区人才支持行动计划》、《关于支持滇中新区引才聚才六条措施》、《云南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通过放宽条件、加强培养、权限下放、平台支持、激励补助等措施,加强自贸试验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三是加大自贸试验区人才支持力度,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外籍及港澳台人才省级管理权限纳入《赋予自贸试验区管理权限清单》;将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省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申报推荐资格赋予昆明、红河、德宏三个片区管委会,同时放宽申报名额限制,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支持。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省科技厅将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统筹推动自贸试验区科技和人才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与发改、商务、国资、外事等省级部门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中的协调机制,加强与辐射办、澜湄办、自贸办等省级议事协调机构联系,形成稳定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模式。二是加强与云南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关键国家国别分析和省属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需求分析,动态掌握我省重点产业发展亟需的国际科技合作需求清单,并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匹配及需求分析等服务。三是加强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农垦集团、建投集团在缅甸、老挝等南亚东南亚重点合作国家设立的海外机构,通过举办国际会议、会展等活动,建立云南科技与各国科技部门有效的日常交流对话机制。四是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建设国际化人才创新园,统筹规划自贸试验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此函。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6月29日
(联系人及电话:黄威林,651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