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夏雪山委员讨论政府有关工作报告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1
来源:基础研究处     2021-02-08 16:57:59     【字体: 】    

夏雪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衔接,在顶层设计层面协调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开发、与重点联合共建,做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加速创新成果的有目的培育和产业转化,并从体制机制与制度方面予以保障。”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全省科技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全省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为更好更快推进“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云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2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实现翻番,全国排名从23位提升到19位。省级科技财政经费争先进位,2020年增速居全国第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增长46%。专利申请量翻一番,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均超过70%。技术合同成交额较“十二五”增长近8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分别较“十二五”增长83%、66%、81%和233%。云南省牵头完成的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二是科技支撑产业提质升级取得新突破。聚焦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数字云南”重大科技需求,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8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0余个国产首个、全球第2个十三价肺炎疫苗和二价脊灰减毒疫苗3种疫苗获批上市,疫苗企业批签发量居全国第1;三七、灯盏花种子种苗标准和中药材标准通过国际认证。水力式升船机建成使用,是世界通航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烟草柔性制丝设备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锡、钛、铟等金属新材料的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取得重要突破。培育了国内首个高位A玉米品种;自主选育的滇禾615荣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花卉新品种数量和种类全国第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宗鲜切花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云上黑山羊”成为中国第一个肉用黑山羊新品种。

三是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平台建设持续加强。加快构建多层次科技人才培引体系,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积极发挥。“十三五”期间,增选“两院”院士4名,培引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123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635名,各类创新创业团队153个,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56名;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5.72万人。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出站的“两类”人才,培养期内,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4项授权发明专利347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达260亿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向高水平迈进。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10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云南实验室组建加速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成为全省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构建技术转移转化体系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大力宣传贯彻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于2020年7月1日施行,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供有力法制保障。举办《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新闻发布会、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新闻发布会、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题的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宣传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成效、做法。

二是认真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补政策。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实施《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11项成效显著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安排财政奖补资金2483万元。制定实施《云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实施方案》,对11个建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高校、省属科研院所安排财政资金620万元支持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三是建成云南省技术市场。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覆盖全省的网络化、开放式、专业化技术交易市场面向全社会开放运营。

四是认真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新增设4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全省技术合同登记站达21个。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是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及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开局之年,具有特殊和重要意义。

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扩大优势、缩小差距,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高质量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通过加强与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省规划纲要的衔接,吸纳各州(市)县重大创新思路和举措,突出时代特征、突出云南特色、突出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规划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纲领性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二是围绕重大产业组织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三张牌”、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数字云南”,凝练核心技术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实施稀贵金属基因工程、滇中新型锂资源科研勘查与前期研究、绿色铝材、绿色硅材、食品安全、人工智能、区块链、农业绿色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研制等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健康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不拘一格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在生物医药、大健康、绿色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坚持全球视野,深化云南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强院士专家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加快实施“智汇云南”计划,更大力度实施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不唯地域、不唯身份,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和高层次创新团队。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改革科研项目形成机制,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稳步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评价和激励机制。配合推进筹建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探索建立基础研究项目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抓好《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贯彻落实,健全技术经纪人制度,搭建综合性技术成果交易平台。

再次感谢您对云南省科技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云南省科学技术

                           2021年2月8

(联系人及电话:杨磊权,0871-63139924)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