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技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050066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来源:农村科技处     2022-04-06 15:38:18     【字体: 】    

省农业农村厅:

民革云南省委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粮食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建议”,已交我们会办。结合省科技厅职能职责,经认真研究,现提供会办意见如下:

省科技厅一直重视粮食作物生物育种相关工作,在2021年印发的《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聚焦生物育种,明确提出“以面临国际竞争压力的主要农经作物、畜禽、水产和林草等动植物品种为重点,推进育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内外种质资源收集与引进、系统精准鉴定、挖掘和创新利用。实施良种联合攻关,攻克一批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选育一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应机械化种养、轻简化栽培及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突破性系列新品种。强化体制机制、组织模式创新,围绕遗传资源挖掘、品种创制、良种繁育、种子加工、中试及产业化全链条配置创新资源,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

在省级实验室建设方面,于2021年10月批准立项建设云南省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及云南农垦集团等单位共建。对标联合实验室拟定的优质粳稻、抗病玉米、高糖甘蔗、加工型马铃薯、花卉百合、鲜食辣椒、优质三七、云岭牛,加工型核桃、油橄榄、工业思茅松、人工林桉树等12个重要种类种业创新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以首席科学家项目为抓手,遴选了12名首席科学家,自主组建团队开展重点品种的研发与推广示范;搭建了优异性状基因筛选、克隆与表达,高效育种、种子质量控制等创新技术平台,以期在云南优势特色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种业自主创新、良种综合生产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11月,首批研究经费1078万元已按研究任务拨付到位。

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省科技厅加大种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积极培引省科技领军人才、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省技术创新人才、省科技创新团队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充分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对我省种业工作的科技支撑作用。培育农科院番兴明等2位省科技领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云南省水稻种业科技省创新团队、云南省麦类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云南省马铃薯育种及种薯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云南省甘蔗品种改良与应用创新团队等27个省创新团队,选拔一批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省技术创新人才。

在种业相关重点研发计划方面,2021年支持立项粮食作物生物生物育种相关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共计支持省财政科技经费6250万元。其中“绿色、高效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将常规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建立适合云南省的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提高玉米育种效率;创制一批优异玉米育种新材料,拓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培育突破性绿色、高效、高附值玉米新品种,配套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建立饲用玉米“育种-种植-加工-养殖”产业链,并开展一体化示范,实现玉米产值增量、节本增效,提高我省玉米产业自我平衡能力,夯实高原粮仓,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多年生稻创制及绿色轻简化技术集成应用”项目,重点解决如何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强多年生性的多年生稻品种(实现高产与优质兼顾);如何研发适用梯田(常年淹水)的多年生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长期淹水条件下如何发苗整齐一致的问题);如何研发适用云南典型双季稻坝区的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收割带来的碾压问题);如何快速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南方稻区进行多年生稻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各地多年生稻技术本地化的问题)等关键问题。通过实施该项目,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减低劳动强度、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种粮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稻作生产,减缓农村劳动力匮乏的局面,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绿色农业、推广轻简化粮食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021年,生产应用面积18万亩,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培训46次,合计培训4252人。

下一步,将聚焦粮食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科技需求,通过省科技计划项目、人才(团队)培养、平台建设等强化对云南粮食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此函。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4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鹏,63194887)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