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62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规划协调处     2024-05-20 16:28:22     【字体: 】    

台盟云南省委:

《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云南篇的提案》已交由省科技厅主办,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办。衷心感谢贵委长期以来对我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心支持,经认真研究,现提出办理意见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全省科技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引导推动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支撑引领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健全完善政策体系

一是加强科技政策创新、政策集成和政策落地。“十四五”以来,我省研究制定出台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云南省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20条措施》、《推动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13条措施》、《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的10条措施》、《云南省科技创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及《云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云南省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等政策文件,修订施行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管理,围绕重大科技专项管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保护等,出台了一批制度文件,着力打通政策落地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加速释放政策红利,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定和落实。2020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省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作出安排部署。2022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2023年累计查处商标案件982件,同比增长10.71%,案值1192.92万元;专利侵权案件立案636件,同比增长274.12%。

(二)强化科研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制定者、创新引导者的角色作用,研究制定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每年发布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整合动员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力量,围绕云南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二是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融通发展。2021年以来,在省科技厅的推动下,设立了“云南省科技厅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和“云南省科技厅 中国铜业有限公司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每年支持省级财政科技经费100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4000万元,开展有关项目研究。企业联合专项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攻克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科学技术难题,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促进了我省企业与全国优势科技资源的交流合作,为云南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优化整合。近年来,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云南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要求,依托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设了“有色金属强化冶金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已形成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支撑服务为重点的三大创新平台体系。截至目前,我省共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云南实验室5个,省重点实验室13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8个,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45个。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组织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总数为497家);创建植物化妆品原料、石化新材料、骨病药物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电极新材料、锂电池用新型正极材料2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推进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重点领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实施2023年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提升重点创新项目(共30项)及“加快新型Micro LED高亮度投影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组织实施2023年“3个100”重点项目,总投资3976.7亿元。项目的实施为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奠定基础。

(三)培育高质量创新型企业

一是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9条措施、双创孵化载体建设8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等工作举措,基本构建了“双创孵化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二是强化培育服务工作落实。联合省税务局、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赴企业开展“一对一”培育指导服务,打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最后“一公里”,2023年赴1900余户企业进行“一对一”培育服务,编制“一企一策”服务清单1100余份。探索提出“彩云汇”科创品牌,将双创大赛打造成云南省最大的科技型企业引培平台,截至目前,25户省外参赛科技型企业落地云南注册运营,走出了一条“以赛代招、批量引进、集群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引培新路子。

通过以上工作努力,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0户,与“十三五”末相比接近实现翻番。

(四)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坚持悉心育才,2023年新增院士3名,目前我省有两院院士16名;推荐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名,同比增长67%;1人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实现零的突破;培养“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顶尖团队2个;推荐科技领军人才4名(总数为12名)、高端外国专家20名、顶尖团队3个(总数为9个)、创新团队26个(总数为52个);选聘首批科研人才110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100名,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组建首批云南省专家人才产业服务团20个,服务在建重点产业及龙头企业。坚持真心爱才,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特殊生活补贴,为高层次人才发放“兴滇惠才卡”近5000份。首次开展高新技术领军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遴选出10户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企业。近年来,选拔省“两类”人才500多人,强化青年科技人才职业早期支持。打造云南人才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实施,使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21年以来出台的《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平台基本建立。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云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2家、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6个、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8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33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21个,搭建了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云南省技术市场持续为全省技术交易提供知识产权、技术评价、中试孵化、科技金融、政策法规等综合服务,自2020年5月试运行以来,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602份,合同成交金额3.4亿元。

三是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16场技术经纪人培训,按照《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规定的16门课程和24学时培训,共培训1438人,综合考核合格取得云南省初级技术经纪人证书294人;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2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训班,对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促进了我省技术经纪人队伍壮大和能力提升。

四是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由省内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业,组建了锡铟产业、铜铅锌产业、新能源材料、绿色铝基材料等4个创新联合体,以重大项目需求为牵引,以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为目标,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由院士团队领衔或深度参与,解决制约有关重点产业在技术、人才、平台、产业孵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立项支持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10个,科研总经费8.01亿元,其中安排省级财政科技经费1.48亿元。

五是成果自主权下放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有关部门(单位)认真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下放要求,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至成果完成单位,成果完成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不需要审批、不需要备案、不需要上缴收益,可以由成果完成单位自主转化、自主定价、自主分配。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不评估,可以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转化。明确了可以从转让、许可净收入,或者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作为奖励和报酬,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近年来,通过系列工作努力,我省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断凸显,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结合提案提出的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我们将继续推进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体系

深入实施云南省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和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等系列三年行动。持续推动29条、20条、全社会研发投入等重要政策的落实落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把准国家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导向,加强政策创新、政策集成和政策兑现,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省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知识产权,为全省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持续提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效能。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案件指导,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水平。二是持续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监管。建立经营主体知识产权诚信档案“黑名单”,公布重复侵权、故意侵权企业名录,依法依规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认定及惩戒工作。

(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我省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重点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工业领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继续深入践行蹲点调研等一线工作法,加强与企业服务对接,积极组织战略专家与技术专家深入企业共同凝练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抓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及新装备,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四)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

继续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副总、产业导师提质增效。支持由企业科技特派员牵头,联合入驻企业申报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项目,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中小微企业转升高新技术企业。升级“双创”大赛,通过优化完善省内外联动、以赛代招、批量引进、集群发展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进一步构建全省最大的科技型企业招引平台、投融资平台,以及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发挥科技领军企业支撑引领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推进“四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五)加大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引力度

继续通过“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三个专项、省“两类”人才等科技人才项目,支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继续支持相关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遴选科技副总,引导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大力做好科技项目支持科技副总和产业导师相关工作,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实现高校、企业联合攻关,联合培养人才。持续落实相关人才政策,加大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力度,减少科技人才的负担。严格落实“兴滇惠才卡”制度,动态掌握高层次科技人才“兴滇惠才卡”持卡和用卡情况,进一步协助落实好“兴滇惠才卡”12个方面26条措施,对科技人才子女“就学难”问题,积极反馈省委人才办,推动多部门积极协商解决。

(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

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工作体系。目前,省科技厅正在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一是在围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等方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二是在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成果在滇转化落地、激励企业自主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政策,提升科技成果供给及承接能力;三是在围绕支持高校和科研院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综合示范区及示范基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转化生态。

(七)建立健全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和办公室在科技领域的统筹协同作用,加强与省发改、工信、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工作协同,持续完善“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编制项目指南、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工作机制。持续完善部省间政策协同,建立部省联动实施国家科技计划和共建重大平台机制,支持实施一批部省联动项目。持续完善“科技入滇”长效机制,强化与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科技部门的沟通,逐步建立定期工作会商制度和协调机制。

云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我们诚挚希望台盟云南省委一如既往地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给予更多关心支持。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有关部门将加强协同、聚焦重点,按照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要求,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引导激励企业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云南省科学技厅

2024年5月20日

(联系人及电话:战略规划处桂宝艳,63104060)

打印页面      |      分享到: